

前陣子我和一位在荷蘭工作的朋友聊到他們公司的面試方式,當時他提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判斷標準:「你願意和這個人喝杯啤酒嗎?」聽到這個問題時,我當下愣了一下,忍不住好奇地問:「為什麼是喝啤酒?咖啡不行嗎?」
對我來說,喝啤酒感覺是有一定熟度及信任,自己認定的「圈內人」才會做的活動。他大笑著說:「所以才要喝啤酒呀。喝咖啡是工作,喝啤酒是生活,你願不願意讓他進入到你的生活,才代表你與這個人『合不合』。」
這番話讓我想了想:與員工「合不合」在職場上是否那麼重要?我們往往對「工作專業」情有獨鍾,卻可能忽視了那些真正讓工作環境充滿能量的「情感連結」。這就是為什麼荷蘭朋友的「啤酒問題」讓我感到既新奇又發人深省。
荷蘭與台灣職場文化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可以彼此學習的地方呢?
專業能力 vs. 性格魅力
在台灣,許多人認為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界線分明,和同事關係再淡也沒什麼關係。但在荷蘭,這種劃分不一定成立。他們更看重的是,人選的個性是否能和大家產生共鳴,讓團隊感到「自在」。一個人的專業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這個人無法融入團隊,也無法與人有良好的協作,那麼彼此的熱情也會漸漸被消磨殆盡。
荷蘭的「啤酒問題」背後,還隱藏著對「個人時間」的高度重視:當主管問自己是否願意與人選喝啤酒時,實際上是在考慮是否值得花自己寶貴的私人時間跟這個人共處。這是非常真實的考量!如果你不能在輕鬆的時刻享受這個人的陪伴,那麼每天朝九晚五和他一起工作會有多難熬?
喝啤酒的場合往往也是卸下心防、流露真實情感的時刻,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國家都有「下班與同事喝酒」的文化。如果在喝啤酒的氛圍中,你無法對這位人選感到信任,那麼在緊張的工作環境下,他帶來的壓力會更甚。而更有趣的是,這同時也是在問自己:我是否願意在這個人面前展現真實的自我?這便是雙向的信任建立基礎。
這個「啤酒問題」讓我不禁反思起自己過去的管理經驗。記得曾經有一位員工,他的專業能力強得讓人驚嘆,不僅對數字敏銳,工作效率也高,能在他人所需的一半時間內完成任務。然而,和這樣優秀的同事共事,卻讓團隊感到壓力和疏離。因為他個性孤僻,總是悶著頭做自己的事,不願幫助其他人解決問題,連邀請他一起午餐都多次碰壁。最後的結果是,團隊也逐漸疏遠他,變得更孤立的他,也就無法發揮他那驚人的才能。
「你願意和這個人喝杯啤酒嗎?」這個問題表面看來簡單,但實際上涵蓋了對個性、信任、互動的深層考量。在招聘過程中,我們可能太專注於技術能力或履歷上的成就,卻忽略了性格特質對於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事實上,無法融入團隊、無法與他人有良好溝通的成員,往往無法發揮專業能力,反而會拖累整體士氣。
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面試時多問自己這個問題,試著超越專業與履歷的侷限,多一些人性與真實的考量。下一次面試時,不妨多想一想:我是否能輕鬆地與這位人選喝杯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