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 Q4,是傳統零售市場的旺季,各種促銷活動接踵而至,包括百貨周年慶、雙 11、黑色星期五、聖誕節、年終慶等。然而,在這樣的銷售高峰期,零售業者面臨一個長久的矛盾:是該衝刺短期業績,還是要將眼光放久遠一點,思考顧客的消費體驗?
在促銷旺季,促銷活動雖然是必備的,但也要注意,過度誇張的促銷文案與繁瑣的操作流程,不僅可能導致業績不如預期,還可能損害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
不透明、不直覺的促銷文案,會直接影響購物體驗
舉例來說,不直覺的優惠資訊,像是「滿 2000 送 2000P」,乍看之下似乎是極具吸引力的折扣,但實際上卻隱藏了各種限制。一旦消費者發現,「2000P」是僅能在未來活動中使用的點數後,就會感到失望。這種缺乏透明度的資訊,會削弱消費者的購物信心。
再來是,回饋活動過於複雜。「70% 回饋」這種文案表面吸引力十足,但細看卻會讓人困惑。因為它可能會限制某些回饋僅限於會員或特定商品,甚至需要限量登記才能生效。這些限制讓消費者無法迅速理解優惠的實際價值,反而會降低參與意願。
最後一種,是常見的「全面 4 折起」,這種文案經常僅適用於少數商品,而其他產品的折扣力度往往遠不及此。當消費者抱著期待前來,卻發現大多數商品價格未如預期,這種失落感會直接影響購物體驗,甚至讓品牌形象受損。
促銷的初衷是為了吸引消費者、提升銷售,它本是吸引消費者的強大武器,但當過於誇大的文案與複雜的規則層層堆疊時,消費者的參與感與信任度會因此下降。這些表面華麗的策略,往往適得其反,反而損害了品牌的長期價值。
除了促銷文案,數位體驗設計問題,也會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物效率與滿意度。舉例來說,近年零售商都在推動數位轉型,紛紛推出各類 App,但當同一品牌內部出現多個功能相似卻相互獨立的 App 時,消費者往往會感到困惑。
例如,某百貨公司多年來有個積點的 App,後來又推出百貨 App,有些活動點數僅限於新的 App。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他們會不知道該用哪一個 App,而且這個狀況不只在百貨有,超商、超市、銀行等都有這種現象。
甚至,有些購物網站為了突顯自己發放許多折價券,會在結帳流程的每個商品旁,都放一個折價券選項,但當你點進去,會發現有不同面額的折價券,點來點去有時候是條件不符合,或是使用後價格反而還更貴。等於是讓客人多花時間點擊,這種設計不僅無法提升銷售,還可能讓消費者感到受騙,進一步降低購物滿意度。
慣性、守舊、本位主義,讓行銷策略積非成是
上述對於客人來說極不友善的各種行為,為什麼很少被改變呢?
首先是「慣性」,許多零售商依賴過往的經驗行事,缺乏對現行策略的反思,認為前任、前前任都這麼做,現在應該還是可以跟著做。再來是「本位主義」,只從賣方角度出發,沒有考慮客人的感受。
舉例來說,不同部門各自為政,推出一個重複功能的 App,雙方為了推廣自己的 App,沒有站在顧客角度思考,就發放點數與購物金。這樣忽視消費者的操作,公司可能花了錢還無法創造顧客滿意度。
最後是,沒有認知公司政策或 KPI 的目的,只是在形式上去達成公司的 KPI。行銷團隊為了達成點擊數、開封率等指標,常在標題或內容上使用誤導性的手段,雖然短期數據表現可能達標,但長期而言,卻可能損害品牌與客戶的信任基礎。
零售業的成功不僅在於業績數據,更在於長期積累的消費者信任與滿意度。過度依賴誇大的促銷手段與繁瑣的操作設計,只會讓品牌在短期內收割少量利益,卻失去忠誠客戶的支持。
說是這樣說,但真正落實其實非常難,尤其需要業者從上而下的堅持。因為第一線的人員,常常會因為 KPI,扭曲原始目的,這時就必須靠著企業主或高階主管來重視客戶體驗。畢竟,客戶才是企業真正的衣食父母,只有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業績與品牌價值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