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0 年前,全球經濟仍以傳統貿易型態為主,貼近原物料產地及具備廉價勞動力的地區,順理成章地就發展成為製造與代工的基地,業者若掌握消費者習性、擁有品牌和通路,就能夠決定產品規格與享有高利潤。
但現況已完全顛覆過去的模式,全球資訊網路已經取代了貿易商的角色,跨境電商與物流的便利性也打破了通路的壟斷,再加上體驗式銷售更使得品牌價值逐漸改變。
因此「去中間化」的商業模式迅速崛起,且因為減少了中間通路的成本,使得製造者更能聚焦在品質的提升、品牌的差異化以及服務的升級。不只改變了原有的消費慣性,還帶給自有品牌更多創新的機會。
AI 時代來臨,台灣的另一座護國神山在哪裡?
網路確實已經徹底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及商業模式,許多新創商品透過募資的方式取得成功,更有無數軟體以訂閱模式直接服務全球用戶,而這些成功案例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創新」、「整合」與「自有品牌」。
我觀察,台灣的軟體產業其實具備有非常好的基礎條件發展自有品牌,特別是資料處理、通訊應用、網路安全這幾個領域,因為台灣在電子產品生產製造、資通訊相關設備的研發生產,甚至是資訊安全領域,過去都有非常扎實且傲人的基礎,尤其是相關的研發人才更是非常的充沛。
但目前國內企業大多聚焦在營收規模較大的硬體製造,加上創業投資環境及企業融資條件相對保守,造成軟體人才多投入在專案型的系統開發與維運,而產品多數只聚焦在台灣市場居多,能以自有品牌跨足全球的業者有如鳳毛麟角。
眼見台灣多數的資訊軟體服務業者侷限在本地市場,個人覺得非常可惜,因為 AI 時代已經到來,若再不善用國內豐沛的人才急起直追,必將錯過了打造「新護國神山」的時機。
雖然 20 年前政府就以「軟體科學園區」的名稱開發了台北南港地區,但時至今日,我們仍在等待軟體產業能有更多獨角獸脫穎而出。因此,除了硬體的建設以外,更重要的還是貼近市場需求的政策開放,及提供新創企業迫切需要的創業投資,由衷期盼台灣的整體環境能迎來大刀闊斧的變革,支持軟體資訊服務產業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