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績效管理
feature picture
pexels

績效考核是激勵神器還是離職毒藥?前外商人資長:聰明主管別犯這 3 個錯

洪彣欣
2024-12-19
洪彣欣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年底績效考核季來臨,一位年輕朋友說,他曾經是一家外商公司的新人,考績很好,還拿到豐厚獎金。但在目前的公司,主管平日都不跟他談工作表現、未曾做績效面談,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公司及主管的期待。

他對交辦任務總是盡心盡力,卻意外迎來考績墊底,也拿不到年終獎金。跟同事打聽後,才知這家公司的文化是新人考績向來拿最低,令他感到極度不公。

延伸閱讀:IKEA 總監:我到職第一年,被員工打了超低分⋯⋯公司如何聆聽員工心聲?

我從多年輔導經驗中發現,許多企業執行績效管理時常有疏漏,使得績效無法發揮激勵效果,還造成人才流失。以下是 3 個常見誤區:

誤區1 目標不明確或缺乏雙向溝通

不少公司在年初訂定績效目標時,未做雙向溝通、亦無共識,導致年底無法根據明確目標進行評估。又或者對目標數字有共識,但目標達成的定義與計算方式不清楚,所以到了年底,主管與部屬各持對自己有利的數字,無法有一致共識。

誤區2 新人或即將離職者常因績效強迫分配而墊底

不少公司為了賞罰分明,使用前奇異 GE 電子總裁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提出的績效強迫分配(Force distribution),強調各部門都要用 20%、70%、10% 績效分出最佳、中等與最差員工。

身為主管們在評核時很為難,只好犠牲新人或已經提出辭呈的人,將他們分配為 10% 的最差員工,導致更多人因此離職或劣幣驅逐良幣。企業應考慮公司的整體表現,依照實際表現去調整分配,不適合齊頭式平等。

誤區3 忽視主管績效面談的能力

根據 MAP(Managerial Assessment of Proficiency)管理才能評鑑全球 10 萬筆資料顯示,台灣經理人在「評估部屬與績效能力」的全球排行 PR 值僅 37%。當主管不知道如何進行績效面談時,往往會忽略也不面對,直接把績效評核分數交給公司,導致部屬不滿而離職。或在績效面談中選擇對所有員工一視同仁,給出中等的評分。但這樣就失去績效管理最重要的意義:激勵員工成長與賞罰分明。

另外,有的主管怕傷士氣只講好聽的話,讓部屬以為自己表現良好、期待豐厚獎金,導致事實與期待落差太大,憤而離職。

公司經營績效要好,個人要拿到好績效,應共同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將績效目標公式具體化

舉例而言,營收成長率可以定義為(當年營收 – 去年營收)÷ 去年營收 x 100% ,在計算上應考慮收款與開發票的時機、囤貨、退貨等因素;又例如:員工流動率 KPI 公式,也應該包括自願離職與新人離職數計算在內。這些細節都應該有公司與主管的共識,明定具體標準,才能避免績效爭執與弊端。

2.明確核心職能與行為指標,並進行分級

建立績效文化除了考慮量化的目標,尚需訂定質化的核心職能(核心價值/精神),以防止因績效目標所產生的本位主義。

例如,團隊精神是公司的核心精神,其定義可能是「幫助同仁成功」或「無條件協助同仁」,接下來還要將協助程度以達成度分級來評估。這部分需要專業分工,由外部顧問公司架構一套客製化的績效機制,以明確賞罰並減少因績效管理不當,導致人才流失和其他損失。

延伸閱讀:年末績效面談,若不談數字,該談些什麼?

3. 績效應該強調發展而非考核

績效機制的目標是激勵員工表現與貢獻,若只是為了年終獎金而打考績,多會造成不平與不滿。員工培育與訓練發展才是重點,所以績效機制設計應著重同仁的成長,並搭配訓練計畫,將績效考核的負面觀點轉化為正面成長與貢獻,建立良好的績效文化

最後,千萬別讓績效管理淪為主觀判斷、打人緣分數或秋後算帳的工具,一套有效的績效機制,應借重專業經驗量身訂做,才能降低管理財與人才的損失,創造出高績效組織。

繼續閱讀 績效管理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攝影 / 賀大新

聽到「寫程式」就關上耳朵?AI 時代下的文科生大機會:3招跨過門檻,從庶務中解放、放大專業

2025-08-24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職場裡,行銷人常被形容為「萬事通」:從貼文、部落格、簡報、影片到活動執行,樣樣都得一手包辦。尤其在小型團隊,策略與執行往往無法切割,導致專業人員的時間被大量瑣碎事務消耗。

這樣的困境,Webbrain AI 共同創辦人 Sofia 再熟悉不過。儘管最有價值的工作是策略規劃,真正耗掉大部分精力的卻是執行細節。她表示,執行端約占到 60%,策略大約僅有 40% 的時間可用。

但當公司決定「全面導入 AI」時,文科背景出身的她,卻發現了另一種可能:Vibe Coding —— 一種讓非工程師也能用自然語言與 AI 協作,完成自動化流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不僅解放了工時,也逐步改變了她與團隊的分工模式。

人人都能用 AI 寫程式!把手動瑣事自動化,解放更多時間給人生要事

談到「寫程式」,許多文科背景的朋友可能就關起耳朵、覺得事不關己。但事實是,有一定比例的「重複性」工作,像是資料複製貼上、報表整理,甚至是客製化郵件發送等「行政庶務」,明明能被自動化解決。

許多人即便有心,卻可能力不從心,一是不知從何下手,二是在實際摸索前,就被「感覺好難」的心理門檻拒之門外。

Sofia 坦言,自己也曾經害怕「數學不好、邏輯差」,加上擔心打擾同事,往往讓她不敢嘗試新工具。不過,AI 就像一位永遠不會翻白眼的同事,不管問題多抽象、簡單,AI 都會耐心回答,甚至協助 debug。「面對 AI 可以放心提問,不用擔心被嘲笑,」。

這種安全感,讓她第一次真正感覺自己能更自在地接觸技術世界。心理障礙的解除,是 Vibe Coding 能在文科人才之間快速傳播的關鍵。因為 當挫折感不再成為阻礙,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語言驅動技術,進一步放大自身專業、更解放工作時間時,就更有機會重新聚焦對自己職涯、人生的要事。

Vibe Coding 不難!克服心理門檻的3心法:從生活中「重複的痛」開始

如果想進一步利用 AI 為自己加值、嘗試 Vibe Coding,但還是有些茫然、恐懼,Sophia 分享了她的 3 個心法:

1. 建立認知:AI 不會翻你白眼,不用怕問笨問題

勇敢嘗試,不要害怕,因為 AI 不會對你翻白眼。不需要擔心自己邏輯或數學不好,因為 AI 在這方面的能力比你強,你可以借助它的力量來達成目標。

2. 找到一個想解決的「具體問題」

從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一個讓你困擾已久的重複性問題開始。當你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並看到成果時,那種成就感會推動你繼續學習。

3. 善用「工具箱」思維:建立自己的組合技

不用急著決定使用哪一個工具,只要跟 AI 說你的問題是什麼,它就會給你具體的建議。你可以將不同的 AI 模型視為工具箱中的不同工具,例如有些 AI 擅長生成文字,有些則擅長寫程式。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你工作需求的工具組合,而不是死守一個工具。

Sophia 指出,擁有工具箱思維讓減少對技術人員的依賴,先自己嘗試完成初版,再與工程師協作完成更完整的版本。遇到無法解決或較複雜的狀況時,再由人類同事出手補強。這種「先 AI、後人工補強」的模式,大幅提高了效率,也讓團隊資源分配更合理。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 裡,Sofia 會帶著你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工具箱:

  • 學會怎麼描述需求,挑對 AI 模型來產出成果
  • 學會用 Google Apps Script、各種小模組,把工作瑣事自動化
  • 實作成果可應用在職場中,包括團購表單、名片掃描小幫手、互動提案網站、導購產品頁面
  • 獲得示範成品,直接套用整理過後的程式碼,小幅修改就能上線

也曾害怕「公司還需要我嗎?」用行動把 AI 焦慮,化為競爭力

AI 的快速普及,也帶來另一種焦慮。Sofia 提到,當她第一次看到 AI 能生成部落格內容時,心中確實浮現過「那還需要我嗎?」的疑慮。

但隨著使用經驗增加,她逐漸理解:AI 幫助的是高重複、低差異的任務,而專業人員真正的價值在於策略思考與溝通;因為 AI 的加入,自己能把更多時間回到策略與溝通上,這才是最能發揮行銷價值的地方。

換言之,AI 不會讓行銷人失去價值,而是迫使專業人才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能與 AI 協作的人,才有機會把焦慮轉化為競爭力。

AI 的角色,正逐步從「工具」走向「同事」。它不一定會取代你的專業,但很可能重塑你的工作方式。關鍵不在於你是否會寫程式,而在於是否願意嘗試,讓 AI 成為團隊的一員。

在這個全新的分工時代,能與 AI 共事的人,將在職場中展現更強的競爭力。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

資料來源:《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數位關鍵字 EP 192. 文組人也能上手的 Vibe Coding!AI 如何協助行銷人員解決重複性工作

繼續閱讀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