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起勞動部公務員輕生案件震驚社會,背後疑似長期遭到主管言語霸凌。勞動部內部調查報告指出,該主管雖有辱罵、咆哮部屬行為,但無法證明該員輕生與其主管有關,甚至認為該主管的管理行為是「立意良善」。此報告發表後引發各界譁然。
《鏡新聞》民調指出,民眾對於官員的回應及事後人事調動,高達 45.6% 民眾表示「不滿意」,原因在於主管的態度自始至終選擇迴避,也未自我反省,直到事情爆發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工作場合,面對個性強硬且體恤較低的主管,部屬往往承受著嚴重的心理壓力。這些主管在上班時間內交辧任務態度強悍,對部屬施以言語霸凌及人身攻擊,造成不少人才流失。從這起事件可以看到,職場中「不認錯」的管理風格,是導致員工不滿和離職的一大原因。
如何面對民怨或危機:不逃避、立刻面對,別讓情緒蔓延
筆者曾任職企業主管多年,深知主管面對錯誤的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和格局。我在面對批評時先自我反省,因為我知道主管的態度,將會嚴重影響團隊工作氛圍和企業文化。
事實上,一個擁有正確管理觀念的經理人,犯錯時應勇於承擔過錯,選擇不爭辯、直接道歉,這種做法不僅能迅速化解民怨和情緒,也顯示了該經理人的決策與風險衡量能力。根據管理才能評鑑(MAP,Managerial Assessment of Proficiency)台灣經理人在這方面的 PR 值僅 65%,反映出工作中決策與風險衡量能力普遍不足的現實。
做決策的正確觀念:善用 70%、20% 、10% 法則
到底該如何做對決策,才能成為一位有擔當的主管?關鍵在於,決策過程務必做出取跟捨的權衡,這種選擇往往伴隨著風險和代價。因此主管務必做好風險管理,無論決策大小,都應該保持取捨的心態。然而,一些主管由於不願意損害自己的面子,或是害怕承擔失敗的後果,因此用盡任何方法掩蓋過錯,還將事情歸因於員工情緒管理不佳。這是極其不智的做法。
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主管會用 70% 的時間蒐集資訊,20% 時間徵求意見,最後用 10% 時間做出判斷。這種方法不僅有助於做出更為明智的選擇,也顯示了一名主管願意承擔責任的態度。
做決策的致命誤區:不取捨、不承擔風險、不敢擔當
在決策過程中,不做取捨(都想要)、不承擔風險及不敢擔當失敗是人性普遍的盲點。當主管堅持不認錯、不面對、不道歉,整件事情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更引起組織團隊運營安全。上述事件僅是台灣職場部分主管們的縮影。作為管理者,真正該做的正確決策是為自己的行為立刻道歉,並採取緊急處理措施。
職場主管百百種,但被部屬公認最受歡迎的好主管,都有共同的特色:他們支持團隊,有肩膀願意擔當責任,並在犯錯及時確切反省,一旦成功,這些主管不會忘記與團隊分享勝利的果實,這種共享成功的行為是建立和維護強大團隊精神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