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天因為趕著完成一個專案,大約早上7點半就到了公司。經過產品部門主管 Vincent 的辦公室門口,發現他似乎已經開始處理公事一陣子了。我們互道早安後,就各忙各的。
中午用餐時,剛好又遇到 Vincent,我問他,今天也是要趕專案嗎?怎麼這麼早就到公司了?他說沒有,只是習慣早起,他平常都是7點半前到公司,且已經維持這個習慣10幾年了。
我問他習慣這麼早就到公司,是怕塞車嗎?他說剛開始工作的前幾年,的確是怕塞車遲到,「不過後來覺得早起的好處實在很多,也就一直持續下去了。」
「原來你是一個這麼自律的人呢!」我忍不住稱讚起這位剛報到不久的主管,畢竟在科技業這樣缺乏穩定作息的工作環境,要堅持每天早起,真的很不容易。
「其實,自律不是要你去壓抑什麼,背後真正的意義,是你有多想要什麼東西、有多想要成為怎樣的人!」Vincent 反而跟我解釋了起來,我請他多說一些。
「你以為我早起犧牲了睡眠,但其實我是為了養成規律的作息,讓晚上的睡眠更深沉,白天才能更有精神。而且早上的辦公室,可以擁有一段無人干擾的寧靜時光,能更專注於重要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讓我能早點下班陪伴家人。」
「你的意思是說,自律不是要克制什麼,而是最終想要獲得什麼嗎?」
「我認為是啊,我相信一個人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Vincent給我一個肯定的微笑。
與這位主管的對話,讓我學到了自律的本質,也想分享給在職場努力打拼的專業工作者。
一、自律是區分有意義的行動。
我體認到,自律不是長期壓迫自己、放棄喜歡的事,而是有意識地辨識那些真正有助於實現長期目標的行動。如果我們能學會區分短期好處(如誘惑與放縱)與長期價值(如身體健康與幸福感),或許自律就不只是單純的克制與約束,而是協助發展自己生活計畫的工具。
二、自律不是壓抑,而是走向自由。
Vincent 的規律早起,讓我想到有句話說「早上叫醒你的不該是鬧鐘,而是你心中的夢想」。如果把自律看成「不能做某件事」的壓抑,很容易感到身心疲憊;但如果把它視為「我選擇這麼做,是因為我想得到更好的結果」,當對時間與生活有愈多掌控感時,人就會愈感到自由。
三、自律源自於內在的渴望、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自律應該是源自於內心深處的願望,而非外在強迫的壓力。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清晰地了解自己最終想要什麼,並為之努力。那麼養成自律習慣的過程中所帶來的壓力與挑戰,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有助於接近人生目標的養份。
祝福你,現在每個小小的決定、每一份堅持,都在為未來想活成的樣子打下基礎。你未來的樣子,就藏在你現在的努力裡,你想要的成功,都藏在你不想要的改變裡,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