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xFrame

危機處理需要「刻意練習」!3 要素建立能靈活拆解問題的團隊

吳相勳
2025-01-13
撰文 吳相勳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組織的成長從來不是一路平坦,當危機來臨,特別是牽涉到決策失誤時,領導者往往需要迅速重新校準方向。但有時候,企業內部的視角有限,於是他們就會想到:不如找個外部顧問來提供新鮮思路。於是,我,作為創辦人好友兼顧問,就在 B 公司(改編自實際案例)的一場風波中登場了。

故事從 B 公司最新上市的「健身補充營養劑」說起,這家公司以高品質天然保健品聞名,嚴格把關生產流程,一直是消費者心目中的放心品牌。然而,因為幾起消費者食用產生不適的狀況,用戶上網爆料,讓品牌產生信任危機。

延伸閱讀:老闆說錯話、員工做錯事,品牌被罵翻!除了遺憾、道歉,行銷公關還能怎麼做?

嚴謹的組織文化,是快速應變的枷鎖?

雖然 B 公司使用的批次已通過第三方檢測,證明沒有問題,但他們還是決定預防性下架所有相關產品,並啟動全面檢驗。不過,因為某些部門堅信品質不可能有問題,有些部門則劍指公司長期忽視用戶反應的不適問題,讓下架決策緩慢,拖延了一個星期之久。

最終,證明消費者身體狀況與該產品無關,但問題來了:這一決定固然展現了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但也帶來了不小的成本損失,甚至引發內部對決策速度和危機應對流程的爭議。於是,我就被請去「診斷」,幫大家理一理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首先,我聽取了 B 公司團隊的意見,發現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苦衷。供應鏈團隊抱怨說,這次危機完全是「天災」級別,明明供應商就沒問題;產品部門經過多年開發與反覆驗證,對產品品質深具信心,最後卻是自己人在質疑品質;行銷部門則認為,他們早就發現一些潛在的公關危機,但在公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內部文化下,沒有人敢提出討論。

更有意思的是,B 公司以「嚴謹」為核心價值的組織文化,竟成了問題的一部分。在日常運營中,這種文化確保了產品的高品質,但在危機中卻顯得靈活性不足。內部流程像一座堅固的城牆,穩定是有了,但也擋住了快速應變的路。尤其是在面對多方利益和不同部門觀點交織的情況下,決策過程顯得冗長而低效,像一場不見終點的馬拉松。

打造靈活的決策流程,避免僵化、及時更新策略

在與團隊討論的過程中,我忍不住打趣說:「現在的流程效率,感覺就像大家要等到星星都排成直線了才敢做決定。」雖然引來一陣笑聲,但笑聲背後的沉默說明了一切:這句話戳中了痛點。為了幫 B 公司重新梳理危機應對的方式,我提出了 3 大方向:

首先,我建議他們借鑑高可靠性組織(HRO,high reliability organization)的原則,建立一套更靈活的決策流程。HRO 的概念源自於航空、醫療等高風險行業,強調透過有效的管理機制和預警系統,能減少事故發生機率,維持組織的可靠性。

在危機中,快速識別關鍵資訊至關重要。B 公司需要加強跨部門協作,讓品質控管、法務和供應鏈管理團隊充分參與,避免出現「各吹各調」的情況。同時,決策後還應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新資訊及時更新應對策略,避免僵化。

其次,我提議他們在文化層面進行改變。B 公司需要從「禮貌文化」進化到「建設性衝突文化」。領導層應該鼓勵員工提出不同意見,並營造一種大家敢於挑戰現狀的氛圍。我甚至建議,為了幫助大家適應這種新文化,可以定期舉辦「有趣但不失挑戰性」的模擬演練,讓團隊練習如何在壓力下快速協作。

延伸閱讀:星巴克前 CEO 到處針砭時事,不怕影響品牌嗎?掌握 7 招就能「正確地」參與衝突

最後,我提出了特意練習的概念。解決陌生問題的心智模式需要不斷的磨練,B 公司可以設立定期的情境模擬,涵蓋供應鏈中斷、產品品質問題與公關危機等多種情境,幫助團隊熟悉應對流程。演練結束後,他們應進行深入的回顧與反思,將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轉化為標準化的操作手冊。

一個組織的成長不僅需要面對問題的勇氣,還需要從中找到改進的契機。我對 B 公司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危機的到來不可避免,但你們可以決定用什麼樣的態度迎接它。」這場危機雖然帶來了短期挑戰,但如果 B 公司能從中學習,並以此為契機進行自我完善,那麼這次經歷將成為公司成長的重要基石。

核稿編輯:林庭安

繼續閱讀 危機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