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pxhere

向麥當勞宣戰!日本和民買下 Subway,背後是「居酒屋龍頭」業績崩 30 億的焦慮

商社男
2025-01-21
商社男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最近快樂蜂餐飲集團透過子公司併購台灣雙月,買家是來自菲律賓的企業,增添了這起併購案的話題性。日本近期也出現了類似案例:知名連鎖居酒屋品牌「和民」(ワタミ,Watami)買下在日本發展的美國潛艇堡品牌 Subway。 同樣是高知名度的品牌,被來自完全不同業態文化的企業收購,也引起相當關注。

和民是以日式料理起家,並以居酒屋為主力的餐飲集團,Subway 則是來自美國的速食潛艇堡巨頭,在日本市場發展雖然已有一段時間,但店鋪數一直起起伏伏。

和民
和民台灣官方粉絲團

和民為何要買日本 Subway?

居酒屋事業遇挑戰,鳥貴族、串炸田中等新品牌崛起

和民旗下的居酒屋品牌在日本相當普及,像是和民、炸雞居酒屋「ミライザカ」、烤雞肉串居酒屋「三代目 鳥メロ」等,在東京各大車站附近都不難看到。這些居酒屋提供上班族下班後放鬆小酌的空間,也累積了高知名度。和民旗下的居酒屋店鋪數量眾多,光是這 3 個主力品牌加起來就超過 200 家,遍布日本各地。

延伸閱讀:疫情衝擊日本「飲酒會」文化,居酒屋一年倒 175 家!如何轉型求生?

然而,日本居酒屋產業在 1990 年代達到巔峰後便開始走下坡。當時以和民、白木屋、甘太郎等連鎖品牌為首,將市場規模推升至近 1.5 兆日圓(約新台幣 3160.2 億),但之後一路下滑,到了 2010 年已萎縮至日圓 1.0 兆(約新台幣 2106.8 億),足足少了 50%。

近年來,新一代居酒屋品牌崛起,例如主打平價燒鳥的「鳥貴族」及提供特色串炸的「串炸田中」等,也對和民的居酒屋事業造成挑戰。這些新興品牌以更具吸引力的價格、更鮮明的特色,成功抓住消費者的心。

自家餐飲事業發展受阻,新品牌營運策略也在調整中

面對這樣的變化,和民的餐飲事業也受到影響。2016 年 3 月期,和民的日本國內外食事業營業額還有 480 億日圓(約新台幣 101.1 億),到了疫情消散後的 2024 年 3 月期,卻只剩下 320 億日圓(約新台幣 67.4 億),減少約 160 億(約新台幣 33.7 億)。 這樣的困境,讓和民不得不積極尋求新的事業發展,以填補營收缺口。

和民站前店店鋪照.jpg
和民官網

面對居酒屋市場的萎縮,和民也嘗試自行培育新的餐飲品牌,例如主打炸雞的「から揚げの天才」。這個品牌一度快速擴張,2021 年 7 月的店鋪數突破 100 家,展現了強勁的成長。然而,新品牌發展並不容易,「から揚げの天才」的後續發展還陸續調整,到了 2024 年 11 月,店鋪數銳減至僅剩 14 家。

から揚げの天才.jpg
から揚げの天才
から揚げの天才

「から揚げの天才」的發展軌跡或許讓和民意識到,即使擁有豐富的餐飲經驗和人才,要跳脫既有的居酒屋產業思維,是需要花時間的。時間成本和潛在的事件風險,都可能成為阻礙事業發展的絆腳石。

因此和民決定將目光轉向外部,借助外部品牌既有的基礎和不同思維的人才,能更快速、用更不同的方法拓展事業版圖,降低時間成本,同時也能瞬間獲得規模感。而 Subway 這個在全球擁有廣泛知名度和穩定客群的品牌,就非常符合這個時間點和民的需求。

日本 Subway 為何要賣?店鋪數大幅下降,結盟和民提升附加價值

Subway 在全球擁有近 3.7 萬家店,僅次於同為速食產業的麥當勞,版圖遍布世界各地。然而,Subway 在日本市場的發展卻不如預期。

Subway
Szymon12455 on Unsplash

1992 年,Subway 與日本飲料巨頭三得利(Suntory)合作進軍日本,但在 2014 年達到近 500 家店的巔峰後,近年來店鋪數量卻大幅縮水,目前僅剩約 180 家,與麥當勞在日本超過 3,000 家的規模相比差距顯著。

與和民的合作,或許正是 Subway 的轉機。和民在日本擁有 400 多家店鋪,餐飲經驗和市場的文化涵養正是 Subway 所欠缺的。

和民自 2002 年起便積極發展農業事業,旗下擁有 500 公頃的大型農場,能穩定供應 Subway 最重要的新鮮蔬菜食材。不僅能確保 Subway 三明治的品質,還有機會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跟競爭力。

和民結盟 Subway,劍指的是麥當勞?

事實上,和民與 Subway 的目標,或許正是日本麥當勞。

和民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渡邊美樹表示,和民計畫在 20 年內將日本 Subway 的店鋪數拓展到 3,000 家,數字恰好與日本麥當勞的店鋪規模相近。目前看來,日本 Subway 的店鋪雖然不像麥當勞人潮洶湧,但根據和民的說明,Subway 現有的店鋪皆已實現盈利。由此可見,Subway 的產品在日本市場仍具有一定基本盤和潛力。

渡邊美樹說道,「(和民)在漢堡市場無法戰勝麥當勞,因此需要一個不同的競爭軸線。」和民之所以選擇 Subway 的三明治業態,是因為三明治相比漢堡來說熱量更低,且能以現點現做的製作過程作為差異化優勢。

有了基本盤,接下來看要如何吸引日本麥當勞的顧客來擴大市場了。Subway 擁有讓顧客自由選擇餡料的優點,但對於部分日本顧客來說,過多的選擇反而可能造成困擾。這些顧客可能不喜歡與店員進行太多互動,只想快速點餐、取餐、離開。

因此,提供多樣化的固定配方,讓顧客省去選擇的煩惱,或許是 Subway 吸引更多顧客的一個方向。固定配方不僅能提升顧客的點餐效率,也能讓 Subway 更有效地控制食材成本,進而在價格設定上更具彈性,縮小與麥當勞的差距。

說到 Subway,台灣 Subway 似乎也相當低調。在台灣飲食文化逐漸西化的趨勢下,Subway 這樣的產品如果能做好市場區隔,凸顯自身優勢,或許有機會再度進入新的成長軌道。

(本文由 商社男的外食迷宮 授權刊登、編輯)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