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很多,但人才難找 !」前陣子,一位創業的學員 M 私下向我請教一個困擾她許久的問題,這也是許多中小企業主羞於啟齒的共通煩惱:「如果公司不有名、預算也不高,怎麼請到好人才並留住他們?」
M 曾在外商擔任高階主管,從不缺資源跟預算,自然能招募到學經歷高的人。但她自己成了老闆,卻發現沒有足夠的預算請到好人才,好像真的只能「拿香蕉請猴子」,讓她一度懷疑是不是應該降低期待。
許多中小企業主表示,公司名氣不夠大,又無法開出高薪,時常請到素質與態度都不佳的員工,甚至上班兼營副業(例如團購),經營斜槓比正業還更認真。最擔心的,就是有訂單來了卻無人可接單,陷入惡性循環。
1.務實啟動人才培養:三流員工也能成為一流戰力
聽完這段故事,我完全能理解。回想創業初期,我也歷經過無法請到一流人才的現實。幸運的是,由於曾任職外商及大企業人資長,在選用育留的用人策略上多了務實經驗,但也明白「不花錢 、不花心力」請好人才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我採取的策略是「給三流的員工二流的薪水,做二流的事情,然後慢慢訓練他們成為一流人才」,這樣不但可以快速讓新公司有穩定人手,即使被客戶挖腳,我也選擇祝福,他們的離開,也是我能力的延伸。
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唯有栽培員工,幫助他做出成就感,就會表現的更好、更樂在工作,當然就會願意留任。這個過程並不容易,需要用心與耐心培訓,人才也會面臨被挖腳的問題,因此需要給予明確的績效目標(與公司經營績效掛勾),加上績效獎金制度(與人才收入連動),讓員工清楚知道自己的努力如何為公司帶來效益,有晉升與加薪的機會。這樣的良性循環下,有機會讓三流的人領到二流的薪水,發揮一流的貢獻度,也逐步成為真正的一流人才,最終領到一流的薪水。
2.打造貢獻導向文化:避免獎勵忠誠,才能汰弱留強
另一位學員 S 表示,她任職的小型外商雖然薪資福利良好,但沒什麼競爭力。她發現,公司內部存在許多年資久但貢獻低的員工。這些人因熟悉流程、缺乏挑戰,長年坐領高薪,有些主管甚至幾乎沒有管理責任,形成「大鍋飯文化」。
公司每隔兩、三年一次的全體調薪,也讓績效優劣無法體現。這樣的組織,養出了許多「高薪卻無戰力的肥羊」,也難以激勵真正有能力的員工。
這些狀況是許多台灣中小企業的縮影,身為企管顧問,我強烈建議:當請不到一流人才時,企業更需要建立一套獎勵貢獻度(Pay for contribution)制度。
不要再用年資、忠誠和英雄主義來鼓勵員工,以免養出肥羊。所謂貢獻度,是指一個人「實際創造的價值」,可能包括:
- 直接帶來營收
- 降低成本、費用或時間
- 引進關鍵人才、打造團隊
- 優化流程、開發新產品
- 建立對企業長遠有益的策略與價值觀
當公司資源逐漸穩定後,也必須同步改善福利制度,例如:優化辦公環境、建立明確的成長與升遷機會,才能真正讓人願意久任。
3.從選人到留人:導入績效思維,打造永續競爭力
最重要的是,別再獎勵「待得久」的人,唯有重視貢獻度,汰弱留強的組織,才能激發人才的潛力。
如果你懷疑公司內部是否存在人力與制度問題,不妨尋求企管顧問的協助。唯有看清問題本質,才能制定正確的用人策略,讓企業邁向永續經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