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還滿多人資朋友問我,「工作文化」跟「企業文化」的差異,因此我想來跟大家分享我個人的見解。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工作文化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元素;企業文化則是一個組織的思維核心,較工作文化來得抽象。兩者雖然相關,但有著本質的區別。企業不必然需要建立企業文化,但至少應該具備工作文化。
企業文化抽象歸抽象,卻指引著公司的發展方向和價值取向,主要應該包含以下 3 個核心要素:
- 明確的未來願景
- 清晰的使命
- 核心的價值觀
而這些核心元素最終會與「行為準則和工作文化」相連結。
只要一群人一起工作,便有工作文化
工作文化是一個基礎性的存在。無論公司規模大小,只要一群人一起工作,就會形成工作文化。不同的產業和組織狀態會形成不同的工作文化,那何謂「好的工作文化」呢?其定義會因行業不同而有所相異。
例如,台灣企業中常見的 PDCA 就是一種工作文化。而我這幾年所開創的解決問題的管理方法,例如:系統性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國際 PJ 法」(Problem & Judgement,解決問題的全局系統觀,包含思維、步驟與工具)、PJ邏輯力、解決問題 PRA model(Problem Centered, Root cause Centered, Action Centered)......等等,也是一種工作文化。
在企業管理中,不能靠「你覺得」、「我覺得」,只憑主觀在做事,解決問題也不能只靠經驗,需要運用數字來說服同仁,因此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一套科學,有邏輯、有系統、有步驟、有表單,可以協助大家系統性解決問題,進而形成公司的工作文化.
而這十幾年來,許多企業希望有持續進步的工作文化,或是培養同仁工作有邏輯,或是想學習護國神山、持續改善文化,因此企業找上我們輔導 PCIT(Professional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eam),而在 PCIT 架構中,我們就會導入國際 PJ 法、PJ 邏輯力、解決問題 PRA model,作為企業解決問題的統一語言,並形成企業的工作文化。
一間公司何時會需要企業文化?如何建立?
對了,有一次我向我們的策略夥伴、法國群特管理顧問公司的創辦人 Martin,請教企業文化跟工作文化的議題,Martin 根據他的實務經驗,有特別提到, 某些企業可能不需要發展到企業文化的層次,特別是一些較為務實的運營模式。但是,當企業要走向國際化、跨國經營時,就可能需要梳理並建立企業文化,因為需要將價值觀傳遞到海外分支機構。
許多台灣企業最初只有工作文化,當他們試圖拓展海外市場時,才請顧問開始幫助他們梳理企業文化,但往往為時已晚,使得公司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遭遇困境。這凸顯出企業文化的重要性。不過,這些企業在建立了完善的企業文化後,已能夠在全球發展良好。
從「工作文化」向上發展出「企業文化」的 4 步驟
在實際輔導中,我們建議可以從工作文化開始,例如:導入國際 PJ 法、PJ 邏輯力、解決問題 PRA model,來重塑企業的工作文化,然後逐步向上發展變革。當工作文化建立穩固後,再考慮梳理企業文化。這不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但需要時間,通常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來完成轉變。
根據我們長年輔導企業的經驗,企業可以通過以下 4 步驟來實現:
1. 首先確立基礎的工作文化
2. 逐步導入企業文化的元素
3. 確保文化能在組織中有效傳播
4. 持續評估和調整
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能讓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更好地適應變化,並建立起穩固的文化基礎。通過這樣的方式,企業能夠在保持良好工作文化的同時,逐步發展出適合自身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