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目標管理
feature picture
xFrame

將 OKR、KPI、OGSM 混在一起用,會比較厲害嗎?

王怡淳
2025-06-03
王怡淳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最近接觸兩家上市公司,看了他們的目標管理表格。一家是 OKR 與 OGSM 並行,另一家則是 OKR 與 KPI 共用。這樣有問題嗎?

別急著下定論,先問一個問題:你到底要什麼?

不同的目標管理工具,背後反映的,是你想要什麼樣的組織文化。這不是看哪個工具潮不潮,而是你想形塑什麼樣的團隊行為與管理邏輯。

延伸閱讀:才修好的產線,為何又出包?企業顧問:沒這樣做,惡夢還會一再重演

KPI:執行導向,老闆說了算

KPI 大家熟得很,屬於標準的「執行導向」。使命必達是它的核心邏輯。

有些老闆看似很開明地說:「我們讓同仁自己訂KPI,他們有想法啊!」但我常看到的做法,是名為「自訂」、實為「拆解」。員工訂的 KPI,其實是從上層目標切下來的小塊拼圖。老闆想什麼就做什麼,員工最多只是思考「怎麼做得好」,根本沒機會想「做什麼」。

這樣的文化清楚直接,適合還在建立執行穩定性的企業。但如果你期望員工自發性思考方向、提出創意,還能幫你省腦力,那就要換工具了。

OKR:價值導向,連結上下的對話橋樑

OKR 的精髓在於「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上層給出方向與策略,是指北針;同仁根據這個方位設定自己的目標,是出發點。上下層級之間的關係,不是拆解任務,而是價值上的連結。

這是一種對人性與組織潛力有信心的做法。它的挑戰在於:主管不能只當任務分派員,員工也要扛起思考責任。文化轉型的過程中會有陣痛,但一旦成功,組織會活起來。

OGSM:策略思考地圖

我沒有 OGSM(Objectives, Goals, Strategies, Measures)的親身實踐經驗,僅從書籍與公開資料理解。它看似是以策略為起點,推導出行動與衡量指標,但其實不易判斷它是偏向「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所以我暫不評論它的適用情境,只提醒:用之前,請先搞懂它的設計邏輯,而不是直接搬模板。

那目標管理工具到底能不能混用?不建議。

因為每一種工具背後都有它的邏輯與價值觀,混用通常不會讓組織「三合一」,而是讓團隊變成多頭馬車。員工會搞不清楚今天到底要「達標」還是「提案」,長久下來,只會帶來工具過剩、行為混亂、結果不清的副作用。

管理者在選擇工具之前,請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 想打造什麼樣的組織文化?
- 我的管理痛點是什麼?
- 期望員工發揮什麼樣能力與角色?

舉例來說,當企業目標意識還很薄弱,老闆最在意的是方向一致與結果交付,這時候 KPI 是務實的選項。OGSM 如果能用一張表搞定策略思考與行動落地,也可考慮。

但也有不少企業處在這樣的情況:目標意識雖然還不夠成熟,但管理者期許員工能主動思考、提出想法,而不是只等著被指派任務。這樣的狀態正是 OKR 可以發揮作用的起點——它不需要等到「制度完備、執行力高超」才上場,反而適合拿來啟動一種新的對話模式,培養上下對齊、共同思考的能力。

OKR 不是管理成熟期才能用的工具,它可以是企業從「只重執行」轉向「探索價值」的橋樑。前提是:管理者願意開放空間、願意陪伴團隊學習如何設定目標,這樣,OKR 才能長出它應有的力量。
 

延伸閱讀:你是高情商的主管嗎?這 4 個行為,打造有同理心的優質團隊

工具選擇,是組織文化的投票

最後分享一個科技業老闆說過的話:「我們公司過去20年,年年賺錢,但我受不了跟一群沒想法的同事共事,所以我要導入 OKR。」我認同他的決心,也提醒大家,無論選擇哪一種目標管理工具,不只是選擇管理方法,更是選擇一種組織的未來模樣。

工具的本質是管理的語言。你用什麼工具,就在告訴同仁:我們的文化相信什麼、重視什麼、鼓勵什麼。所以,與其問工具能不能共用,不如先問自己:你要什麼樣的組織?

繼續閱讀 目標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