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目標管理
feature picture
Leonardo ai

你的目標又不是同事的目標,憑什麼要他幫你?

王怡淳
2025-05-13
王怡淳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最近和企業討論「策略執行」的顧問專案,一位高層說:「目標我們都訂好了,現在希望員工能多一點同理心、協作力、整合資源的能力。」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就是那種「要自動自發、又要能通力合作」的理想員工設定。

但我心裡默默浮出一個問題:「如果別人的目標不是我的目標,我會幫他嗎?」

延伸閱讀:年度績效考核的「自評」環節,到底該評高還是評低好呢?

你願意擠出有限的資源、時間,去幫別人完成目標嗎?

讓我們面對現實:你的部門有自己的KPI、OKR,資源有限、事情一大堆。現在有個其他部門的同仁跑來說:「欸…我這邊這個目標,需要你幫忙喔~」你會怎麽回應?

A. 熱情相挺,說「我來了!」
B. 微笑點頭,心想「你排隊等一下。」
C. 「抱歉,資源剛好用完了。」(然後默默消失)

這不是你冷血,這是人性。訂了目標,並不代表人就會自然想合作。
除非有這三個條件:
- 共利的誘因(幫你其實也幫到我)
- 互信的關係(我知道你不是來亂的)
- 明確的制度設計(幫別人也算績效)

否則,協作這件事,很容易變成「看心情」、「拼人脈」、「靠良心」。

所以,想推得動策略,不只要會訂目標,更要懂得設計讓人「想合作、願意整合資源」的環境。要不然,大家都在自己的小宇宙裡打轉,疑惑著:「為什麼我們的大目標都推不動?」

具體來說,要如何設計?主管可以從這幾點下手:

1. 從「你幫我」,變成「我們都需要」

一家零售企業推動「會員數據整合平台」的專案,需要行銷、IT、客服等部門合作。起初IT反彈很大,覺得這是行銷的KPI,與我何干。

後來公司重新定位這個平台,將其變成所有部門都能查詢客戶歷程、提升服務效率的工具。同時,IT 部門的目標新增「內部服務效率提升」,等於這項任務也是他們要達成的目標。

設計點:幫別人,也是在幫自己。有共同利益,就有動力。

延伸閱讀:當績效與人性衝突時,該選哪邊?從電影《正體 Faceless》看職場的道德難題

2. 讓資訊流動,信任才會建立

某製造業在推 ESG 報告時,需要法務、採購、品質等部門提供資料。一開始大家都拖拖拉拉,因為不知道提供資訊後會不會被要求更多、被找麻煩。

永續長後來設立了「每月 ESG 同步會」,並要求每個部門在會議前,將進度資料上傳到內部系統。在會議上,除了公開肯定彼此的貢獻,並確認落後事項以及相關的解決方案,半年下來,不僅合作變順,還建立起彼此理解與尊重的關係。

設計點:創造彼此可見、互信的空間。

3. 制度不是限制,是合作的保障

一家科技企業導入 OKR 後,某個員工反應:「我花很多時間幫別人跑資料、解決問題,但我的績效反而被拖累。」
HR後來調整制度,設計一套「跨部門貢獻回饋機制」,協作紀錄可以被對方主管打分、上傳系統,在年度績效評估時納入參考。這讓員工開始安心地參與合作,因為知道「幫人不會吃虧」。

設計點:光靠熱心沒辦法持久,制度得讓出力的人獲得好處。

所以,不要再只是說:「我們都把策略目標訂好了,現在就等大家自動自發來執行。」策略目標要能落地,不是靠口號,因爲執行上必須有人合作。而合作的意願,則需要靠建立誘因、關係與制度來激發。若沒有設計好的合作機制,就只會有失速的策略。

讓人「想幫、敢幫、值得幫」,才能真正推動策略目標執行。

繼續閱讀 目標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