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企業輔導的過程中,我經常遇到許多主管,他們的工作行程已經被塞得滿滿的。早上還沒進辦公室,就已經開始回覆訊息,處理緊急問題。開會、決策、跟進專案、應對市場變化……整天下來,時間彷彿永遠不夠用。
於是,「帶人」這件事,就變成了一個擱置的選項。
「團隊應該自己能夠運作吧?」
「我交代得夠清楚了,他們應該知道該怎麼做。」
「這麼基本的事,還要我提醒嗎?」
然而,當成果不如預期時,主管往往會感到失望,甚至質疑:「是不是現在的員工不夠努力?」其實問題的核心不是員工的能力,而是如何讓他們願意主動發揮自己的潛力。這正是 「教練式對話」 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
教練式對話是什麼?
在過去的管理方式中,我們常見的做法有兩種:
- 教訓式管理——直接指出錯誤,強調規範與糾正。
- 教導式管理——詳細說明該怎麼做,手把手帶領員工執行。
這些方式或許有它的效果,但也容易讓主管陷入「事事都要親自處理」的疲累狀態。更重要的是,這些方式並不會幫助員工真正「長出自己的能力」。
教練式對話的核心,是透過「 提問與引導」 ,幫助員工釐清自己的思路、找到自己的答案。這並不代表主管不給方向,而是用更開放的方式,讓員工自己思考、參與,進而產生更強的行動力。
具體來說,教練式對話是如何進行的呢?以我跟女兒的對話為例,我過去會問我女兒說:「你今天在學校都還順利嗎?」每次他也只能回答「還順利呀」。而自從我學習到教練式對話的技巧,我的提問句就改變了:「你可以跟爸爸分享,今天在學校有沒有一件讓你覺得很開心的事情嗎?」
這時候,女兒如果當天真的有開心的事情,他就會分享,例如:「爸爸,我跟你說,今天有一件事情還算有一點開心,就是我午休的時候睡得很飽。」這個時候我就說「哇,很好啊,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爸爸給你鼓勵一下。」
有看到這之間的差別嗎?教練式對話不只能在職場情境中用來引導員工思考,運用在親子關係中,還能改變與孩子之間的對話品質,讓彼此的關係更緊密。
從「盯著員工工作」到「放心授權工作」,主管需要的是......
有些主管會覺得:「這樣的方式聽起來很好,但感覺很花時間。」確實,教練式對話的確需要一點時間鋪墊,但這不代表它是低效的。
如果我們只專注於交代工作,短期內或許能讓任務完成,但長期來看,員工的成長停滯,主管就必須一直「盯著、推著、改著」。這才是真正讓主管疲於奔命的原因。
當我們開始運用教練式對話:
1. 員工能夠更清楚自己該怎麼做。
2. 員工願意承擔責任,因為這是「他們自己找到的答案」。
3. 主管不需要事事親力親為,因為團隊能夠自行運作
這是管理方式的轉變,也是一種思維的轉換。當主管願意放慢腳步,從「指令式管理」轉向「引導式領導」,團隊的運作方式會逐漸改變。
透過提問與引導,讓團隊更強大
很多時候,管理的關鍵不在於「做得更快」,而在於「如何讓團隊跟上你」。當主管開始運用教練式對話,不只是讓團隊的績效更好,更是讓每個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更深的價值與成長。
如果你也曾經感嘆:「帶人怎麼這麼難?」或許,這就是一個新的開始——用不同的方式與團隊對話,讓帶人的過程,變成一種彼此成長的旅程。
記住教練式對話的核心,是透過「提問與引導」,幫助員工釐清自己的思路、找到自己的答案,並不代表主管不給方向,而是用更開放的方式,激發員工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