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一個好朋友的兒子 Peter,今年小學六年級,在校成績不太理想。前陣子因為要考某間私立國中,他爸爸就提醒他花點心思來準備入學考,否則就考不進這所學校。
尤其是數學這個科目,Peter 面對難的題目,都有辦法寫對,但相對簡單的題目,偏偏就經常寫錯。好友的太太也因此提議,將兒子送去補習班,以免大考失利。
大家可以想像,一般家長遇到小孩的課業問題,會怎麼溝通呢?
「你的數學真的不行,連最簡單的都不會,會不會太誇張了?」
「而且你連基本題都不會,我不相信難的題目是你真的會,應該是猜對的吧。」
「媽媽叫你去補習,我覺得也是對的。因為在補習班,不會的你可以問老師,這樣你才有機會考上私立國中。」
如果按照這種處理方式,你覺得這個小朋友內心會不會很反彈?甚至因此否定自己,就算去補習了也不會開心。最後很有可能,孩子跟父母親的關係出現裂痕、常常起爭執,而且去補習的效果也不如預期。
將教練式領導應用在親子溝通的案例
而這位好友跟兒子的溝通方式,我覺得很值得讓人反思與學習。
好友跟 Peter 說,其實像你這樣的數學能力,在大學裡絕對可以如魚得水,但是你還沒上大學,就需要被篩選,你現在要先取得這一所私立國中的入門票,如果沒有拿到入門票,一切都免談!而這些簡單的題目,只要你想寫對,對你來說絕對是沒問題的。
爸爸先認同他的數學實力,然後再帶他理解,眼前的關卡對他而言的定義。Peter 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也就有意願把基本功練好。
接著,他爸爸說,「媽媽提議要安排你去補習,一直講、一直講,幾次下來,爸爸已經快擋不住了。你要不要考慮自己搞定這些基本的數學題目,然後在分數上表現給媽媽看,這樣子你就不用補習、可以享有自由。你覺得怎麼樣?」
他又提醒,「爸爸以前念書的時候,數學跟理化都拿高分,但其他科目都不去處理,結果就因為這樣,被排去放牛班一學期!你不要像爸爸那時候一樣。」
以上這段對話,是好友和兒子一同騎腳踏車的休息空檔時聊的,沒多久之後,兒子的數學成績扶搖直上,一個月之後,就超過同班同學補習三年獲得的成績,甚至跟爸爸說,「我只努力一個月就抵了他們三年,感覺滿爽的。」爸爸也欣慰地笑了。
如何成為孩子的最佳教練?
你可以感覺到這位爸爸很有智慧,其實他有學過教練式領導,而這一段父子倆的對話中,他也運用了教練領導的元素。我請品碩創新教練侯安璐拆解給大家聽:
1. 建立輕鬆的談話氛圍
當父母成為孩子的教練,對話中有一個重要的元素,就是不能非常嚴肅。所以在我這位朋友與兒子的對話中,他就像是作為車友、兒子最好的麻吉,在跟他分享觀點,氣氛是很輕鬆、不沉重的。
2. 激發意願,莫提責任
另外,不要用強調「責任」的方式來進行談話。例如提到「門檻是......」、「你應該......」.因為這些當事人都知道了,就是缺了一點動力。
所以這邊的談話,是家長從階梯走下,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面,陪他看見對他而言重要的事物,再跟他一起走出困境。這裡的陪伴與談話,處理的是「意願」。而且要讓對方相信有機會做到,可以加入對其能力的肯定,再搭配建議做法與提供資源。
有沒有感覺到,教練式領導跟一般家長的溝通方式之間的差異很大?而且導致的結果也不一樣。只要學會幾招,就能跟這位有智慧的父親一樣。
我這幾年與侯老師在企業輔導上課,也深受他教練式領導的啟蒙,長期耳濡目染下,真的覺得教練式領導太厲害,而且方法很簡單。我自己也把教練式領導的技巧運用在跟孩子的日常互動中,深深覺得每位家長都應該了解教練式領導,讓家庭關係更加健康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