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培訓市場,隱隱有個訊號:「策略執行力」又回到了舞台中央。每間企業應該都有策略,但真正難的是執行。從策略會議到部門目標,最後走進每個人的日常工作,中間經常出現「說得遠、做得淺」的落差。
策略難以執行有 5 個原因:有的可以靠訓練解決,有的根本卡在組織底層
表面上,策略執行不力的原因不外乎:
1. 缺乏具體、可衡量的行動目標
2. 上下不同調,各自解讀
3. 跨部門合作卡關,責任與資源難整合
4. 缺乏持續追蹤與修正的機制
5. 組織文化與能力不到位
前 2 項可以靠工作坊培訓,後 3 項呢?培訓最多只能啟發個人 mindset,改變不了組織的根本結構。
當組織有一定規模,每個策略的推動都會牽動部門的權責與資源配置。這時候,執行過程很難順利。最常見的場景是:跨部門合作卡住,責任落不下、資源要不到,導致整體執行效率打折。而這樣的困境,往往不是靠執行工具或 KPI 表格就能解決的——問題根本不是「沒執行好」,而是組織根本「無法執行」。
那麼,企業還談什麼策略?不妨換個角度來看策略。
策略執行的核心
策略是企業的長期方向,而在高度不確定的年代,很多企業的策略——不管是短中長期——說白了就是「如何活下來」。
同樣的,執行的人(即使是高階主管),心裡盤算的也差不多:
我現在是「做對的事」?還是「不要犯錯」?
要衝創新成長?還是保守地穩住位置?
哪一種比較有機會活下來?
當這種風險思維浮現時,策略執行就不只是管理的問題,而是心理與政治的問題了。
所以要強化策略執行力,不能只靠推動,而是需要一整套方法、節奏與組織思維的轉變。
而這些轉變的起點是領導者要能「撐得住」。所謂「撐得住」,不是意志力夠強、情緒穩定而已,而是具備 3 種能力:
- 撐得住壓力與不確定性: 當變化來臨、進度落後、合作卡關時,能保持系統性思維,不被情緒綁架。
- 撐得住孤獨與不討好: 做決策時不是迎合每個部門的期待,而是願意承擔不受歡迎的選擇,守住整體利益。
- 撐得住節奏與慢效益: 不急於快速獲得成果,而是設法建立可複製的機制、培養長期行動力。
這不只是最高經營者的課題,很多中階主管、專案領導人,其實也都在策略落地的第一線。能否「撐得住」,決定了執行的下限與變化的空間。
你可能是負責打通跨區資源的區域業務主管、主導轉型的數位專案經理、要對接研發進度與市場節奏的產品團隊領導人,甚至只是某個新制度導入的「第一批試行者」......這些人其實都在第一線,既要解釋策略、又要協調人心,撐住執行的節奏與信任。
真正的執行力不是推動,而是撐得住
關於策略執行力,英特爾(Intel)創辦人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說得很直白:「知識只是起點,執行力才是決勝關鍵。」(It almost doesn't matter what you know. It's execution that matters most.)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 Peter Drucker 則説:「文化把策略當早餐吃掉了。」(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提醒我們策略執行的真實阻礙。
組織某種程度,就是個江湖。企業談策略,不只靠 PPT,更靠「掌門人」與「帶頭者」的眼界與手腕。策略最後能不能落地執行,靠的不是誰懂了幾個管理工具,而是誰能看見全局,守住節奏、擔起矛盾、在混亂中帶得動人、撐得起場面。
這不只是一種「位居高位者的修煉」,而是所有在組織中推動、承接、連結的人都可能遇到的真實挑戰。不論你是 PM、主管、幕僚或是種子推手,只要你站在變革與執行之間,就需要那種「撐得住」的韌性與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