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權力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詞彙,這個詞彙可以讓有權力者發揮其正向影響力,達成很多沒有權力者無法達成的目標;但另外一方面,它又容易因為現實存在的不對等關係,而遭到濫用。
今年上半年教育界有兩起事件引起軒然大波,包括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在網路上發文不當揭露台大學生性平案當事人個資,以及這兩天最火燙的台師大女子足球隊教練周台英讓學生「抽血換學分」事件,都涉及權力關係的嚴重不對等,凸顯了在上位者如何利用自身職位的權威性,對弱勢的學生造成難以挽回的不幸與傷害。
不僅止於此,這兩個案例之所以令人不齒,在於事件爆發之後,當事人對於整起事件輕蔑、狡辯,甚至避重就輕的心態與舉止,進一步在社群媒體引發眾怒,到最後搞成一發不可收拾的災難局面。
危機的總和
無論個人或組織,每個危機事件從發生,到引發媒體/社群喧嘩,基本上不外乎以下三個起火點:
1. 錯誤的決策與判斷
2. 失言與偏差行為
3. 事件發生之後的理所當然與欲蓋彌彰
而最糟的狀況,就是以上的總和。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兩位為人師表者如何在以上三點踩雷。
錯誤的決策與判斷
葉丙成在性平案件中毫無保密概念,公開揭露應受保護的個人資料;周台英強制學生進行人體實驗,完全忽視研究倫理與醫療法規,甚至以學分作為威脅學生的手段。兩人不只展現出對法律規範的嚴重漠視,還有在決策品質上的粗糙與自以為是。
失言與偏差行為
葉丙成持續以「善意關心學生」包裝違法行為,甚至一度拒絕刪文;周台英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實驗是出於善意,說霸凌太沉重,並且認為霸凌委員會建議解聘的「裁處過重」,並提出上訴。兩人都缺乏對自身錯誤的深刻反省。
理所當然與欲蓋彌彰
葉丙成在事件爆發後拒絕刪文長達一個月,直到移交性平會調查後才道歉、刪文;周台英在事件曝光後僅發出 165 字避重就輕的道歉信,引發更大反彈。兩人不只表現出極差的危機應對能力,還期待事件自行冷卻,卻不積極面對自身行為的缺失、有誠意的反省檢討。這些應該是書讀得最多,最懂教育的學者們,竟如此草率地行事,實在讓人看了只能搖頭。
不約而同的插曲:「豬隊友」提油救火
當造成危機的當事人處在風口浪尖時,他們身邊的人請務必要記得,千萬不要在此時逆風相挺,除了會變成「豬隊友」、讓當事人被罵得更兇之外,豬隊友自己可能也會被肉搜起底,意外成為亮眼的配角。
葉丙成最後一篇發文的留言中,不少各大名校的教授底下讚聲支持,這些教授們可能沒有想到,這在學生眼中,不過是一個官官相護的大型取暖場景。
與周台英同校的教授劉錦璋則在社群發言質疑當事學生:「整個台師大都要跟你道歉嗎?」引發輿論譁然,被指責對當事學生造成二度傷害。看似伸出援手,實質上只是讓當事人更顯不堪。
教授犯錯,學校能置身事外?
當然,也有人質疑,教授犯的錯,為什麼學校也要道歉?原因就在於,如果不是學校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在某些時候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不會縱容教授捅出這麼大的簍子。
千萬別忘記,作為教育工作者,兩人的行為都嚴重違反了社會對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期待。葉丙成作為教育部政務次長,擁有政策制定與資源分配的權力,又是一位努力搏取社群流量的「網紅教授」;周台英身為女足的「亞洲一姐」,作為教練,又握有學生畢業學分與隊伍地位的決定權。兩人都利用自身職位的權威性,對弱勢的學生造成傷害,其社會形象與實際行為的巨大反差,自然引發民眾的憤怒。
知道危機,且願意面對危機,才有可能解決危機。當不把危機當一回事,危機只會鋪天蓋地,以你更加不可預測的方式狂暴地迎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