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許多企業中,「績效優異就能晉升」是普遍且看似合理的做法,對有些人而言,升遷也是職涯中最直接的肯定。對個人來說,這是一種肯定與激勵:「主管終於看見我了」,這份榮耀會讓他更加投入,也降低被外部挖角的風險。
對團隊而言,升遷則傳遞了「努力會被看見」的訊號,能建立正向文化,推動更多創新與改善。
然而,問題在於:績效優異的人,是否一定能當好主管?,這正是管理學中的彼得原理 (Peter Principle),即「在階層型組織中,員工會晉升到自己無法勝任的職位。」結果往往是明星員工會變成失敗主管,這其中的關鍵點是:主管被晉升前並未被完整的培養領導力。
哈佛商業評論(HBR) 研究發現:超過60%的新任主管在前兩年表現不佳,主要原因並非缺乏專業能力,而是欠缺領導力與管理技巧。
當績效之星走上管理之路,是驚喜還是驚嚇?
Ansel是位績效亮眼的明星業務、一流的學經歷,因表現突出被晉升為業務最高主管。看似合理的安排,卻在 3 個月內引發危機:
- 部屬難以忍受他的高壓管理,陸續離職。
- Ansel 身兼數職凡事親力親為,心力交瘁。
- 團隊績效反而崩盤,公司高昂代價。
Ansel的例子突顯了專業再強,若缺乏管理能力的訓練,也難以帶好團隊交出成果。根據管理才能評鑑(MAP, Managerial Assessment of Proficiency)最新全球 10 萬筆經理人報告,台灣經理人「團隊督導能力(Supervisory)對比全球常模資料僅 PR 46%,還不足中位數,顯示在團隊授權、評估績效與行為規範等能力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這並非個案。當企業僅以績效作為升遷依據,往往會引發一連串隱憂:
彼得原理效應: 把高績效明星員工推向他不擅長的領導位置,變成無能的主管。
團隊反彈: 同事質疑公司「只看績效」,而忽略合作上的人際影響力、管理與領導力,造成不滿。
壓力與挫折: 新任管理職帶來更大責任,若缺乏資源或培訓,容易讓原本亮眼的員工「從英雄變成失敗者」。
損失高績效(戰力流失): 有些績效員工是「最佳實戰手、業績高手、研發專家」,一旦被升遷到管理層,原本的專業戰力就降低了許多。
偏差示範: 升遷以「業績數字」為依據,可能鼓勵短期衝刺、忽視長遠發展與團隊合作,造成本位主義。
建立 4 個配套,避免組織「升錯人」
要讓升遷成為加分,而非隱憂,企業需建立配套制度:
1.升遷前評估: 除了績效表現,也要評估該員工的領導潛能、溝通協調能力、價值觀與人格特質等是否符合組織。另外,採用客觀量化的評鑑工具更能展現公平性。
2.領導力培訓與教練: 提供管理與領導力訓練,甚至輪調與實習。
3.雙軌發展制度: 建立「專業職級」與「管理職級」兩種升遷路徑,避免逼迫高績效員工一定要走管理。
4.漸進式升遷 :可先試派任務型領導、專案負責人,觀察領導表現再決定是否正式升遷。
升遷是一項使命,而非獎賞
升遷不只是「績效紅利」,而是一種使命。企業需要的不只是會做事的人,而是能帶領團隊一起完成任務的領導者。管理是科學,但怎麼運用是藝術,管理能力可透過訓練而提升,所以在升遷前應該好好地培養管理與領導力,才能讓會發光的星星照亮團隊,發揮 1+1 大於 2 的組織效益。
「績效是起點、領導才是重點」,重視人才,培養領航之星永遠是企業永續最值得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