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搜尋時代,SEO 的遊戲規則正在重新洗牌。許多人以為 AI 搜尋取代了 SEO,其實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內容同時被搜尋引擎與 AI 看見」。
SEO 專家連啓佑指出:「AIO(AI Search Optimization)不是取代 SEO,而是進化版本。」想在零點擊浪潮下重拾流量與曝光,你需要的,不是取捨流程,而是一套能兼容 SEO X AIO 的新工作系統。
連啟佑認為,在技術層面上,AI 搜尋優化(AIO)「絕大部分的工作跟傳統的 SEO 是很接近的,沒有必要將兩者分開操作。企業應採用「兼容 SEO 還有 AIO 的一套工作流程」,在同一個框架內一併做好 2 件事情。
這套流程包括:
1. 網站結構:建立技術面能支援 SEO 與 AIO 的網站架構。
2. 關鍵字:找出同時適合 SEO 與 AIO 的關鍵字組合。
3. 內容:寫文章,目標是搜尋或被 AI 引用。
4. 提交給 AI 或搜尋引擎:包括學習如何提交內容給 ChatGPT 或 Perplexity。
5. 上站前優化:進行 SEO 與 AIO 的技術與文案檢查。
6. 上站後優化:觀察使用者透過搜尋或 AI 進站後的行為,持續改善體驗。
7. 成效分析:追蹤 SEO 的流量與轉換、AIO 的引用與曝光,持續優化。
從這裡可以看出絕大部分的工作都沒有改變,核心挑戰在於關鍵字思維的轉變。
• AIO 關鍵字特徵: AI 摘要的關鍵字查詢,特徵是比較偏向「自然語言」,字數較多。過去的 SEO 關鍵字研究很重視搜尋量。但 AIO 的搜尋「可能根本沒有傳統的搜尋量。過去行銷人員想的是,使用會搜尋哪些字,例如咖啡、咖啡推薦,現在必須去思考使用者會問什麼問題(像是手沖咖啡有什麼不一樣?),然後寫文章回答這個主題。
• 內容從「關鍵字布局」走向「使用者實用性」: AI 對於內容的要求比過去高得多。過去 SEO 文章可能充斥著塞滿關鍵字的泛泛內容。但現在,「寫文章寫內容的話講究比過去多很多」,因為 AI 只會引用能夠「明確回答使用者詢問題」的內容。
SEO 的工作重心已從早期注重網站架構、設計等技術面,轉向「更靠近使用者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的 SEO 工作反而可能「比過去有趣」更挑戰行銷人員能否洞悉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連啟佑提醒,零點擊衝擊迫使行銷人員、電商必須有心態上的「典範轉移」,「如果我們仍然停留在原來的框架,只追求點擊率,這條路是很難走下去的。」
當排名和流量不再是唯一目標時,我們應該轉向追求「品牌的能見度」,成為在特定領域中成為一個代表性的、值得信賴的品牌。如果企業真的無法放棄流量,當點閱率難以提升時,能做的就是「衝高曝光量」。這意味著企業必須,透過撰寫更多內容,更精確地回答使用者會問和關心的問題,來彌補點閱率的不足。
AI 並不是 SEO 的終點,它只是一個典範轉移的起點,迫使 SEO 發生了進化,並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內容和主題規畫上。
為了幫助行銷人、創作者與品牌經營者應對這場變局,經理人「商管 LAB」和連啓佑合作推出了《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微型線上課,幫助企業「用對的方法持續的讓內容被看見,被點擊跟轉換,把流量焦慮轉化為成長動能:
- 快速理解新趨勢: 掌握 AI 搜尋如何改變內容分發邏輯。
- 建立整合思維: 讓 SEO 不再只是排名,而是品牌可信度的延伸。
- 導入實戰流程表: 一次搞懂選題、撰寫、發布與追蹤的完整步驟。
- 強化轉換力道: 學會讓內容不只被看見,更能帶來成果與信任。
在這個流量重新分配的時代,勝出的關鍵不再是誰跑得快,而是誰能最先理解新規則、調整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