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與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先生 –– 他也是為我著作寫序的良師益友 –– 有段挺有意思的交流。
他問我:「你怎麼看 AI 加上OKR,會對企業產生什麼影響?」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企業如何看待這兩者的本質。多數人將 AI 視為工具,OKR 也被當作目標設定的方法。但它們對組織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AI 是一場破壞式創新,而 OKR 則是組織運作的策略轉變。 若只把它們當工具使用,其實都還沒真正發揮潛力。
AI 與 OKR 如何重塑組織?
目前企業對 AI 的應用,大多停留在提升效率的層面:讓報表更快、資訊更整合。導入 OKR,也常僅止於希望「目標更清楚、執行更聚焦」。然而,兩者真正的挑戰,其實在於它們對組織的深層影響。
AI 挑戰的是「人與工作」的關係: 當 AI 能夠生成、理解、甚至預測時,我們不能只會執行,還要成為能定義問題、懂得判斷的那個人。
OKR 挑戰的則是「人與組織」的關係: 它要求組織在「上下連結」與「左右對齊」之間取得平衡,建立新的合作節奏。
我們來比較 2 個企業的場景。
第一家 A 企業僅導入 AI。面對的目標是提升獲利能力,他們的成果如下:
- 行銷部:用 AI 極大化點擊率,將預算集中投放於「折扣型廣告」。雖然精準達成「獲客成本」KPI,但吸引來的多為價格敏感的客戶,侵蝕利潤。
- 研發部:用 AI 極大化「專利通過率」,聚焦於對現有產品的微小改良。最後準時達成「開發時程」KPI,但產品缺乏市場差異化。
- 業務部:用 AI 極大化「成交效率」,持續深耕舊有的大型經銷商。儘管達成「銷售額」KPI,卻未能開拓新的高利潤渠道。
而另一家 B 企業則導入 AI 與 OKR,面對同樣的目標,他們訂出的關鍵成果(KR)如下:
- KR1:高毛利產品線營收占比從 20% 提升至 35%。
- KR2:成功開拓 2 個新的線上直營通路。
於是我們看到他們的成果如下:
- 行銷部:用 AI 分析「高價值客群」,並生成與「高毛利產品」特性相關的內容,對齊 KR1 & KR2。
- 研發部:用 AI 模擬市場數據,快速篩選出「最具獲利潛力」的新產品,優先開發,對齊 KR1。
- 業務部:用 AI 挖掘潛在的線上合作夥伴與銷售平台,制定接觸策略,對齊 KR2。
所以簡單說: AI 改變的是知識的供給方式,OKR 改變的是行動的合作機制。 AI 幫企業看得更遠,OKR 幫企業走得更踏實。
AI 預測了未來,但你的組織敢不敢行動?
我們又聊到:AI 能整理過去、也能預測未來,但是當 AI 真的提出新洞察時,企業「敢不敢行動」?
這點,恰恰凸顯了企業文化的差異。
在 KPI 文化下,AI 像是「更好的控制器」。例如,一家傳統零售公司導入 AI,來分析歷史銷售數據,預測下一季度可能熱銷的新品。然而,當 AI 指出某款新品可能爆單,但歷史數據並未顯示同類商品有相同表現時,管理層因擔心庫存風險,而選擇按原計畫進貨。
當 AI 的預測與過去經驗衝突時,組織常因規避風險而選擇忽略。結果 AI 反而讓企業更快走在舊路上。
而在 OKR 文化中,情況截然不同。組織願意假設、測試新方向。以一家科技新創公司為例,該公司的整體目標是提升用戶活躍度。
AI 分析用戶行為後預測某新功能,可以顯著提升活躍度。團隊在討論後決定先設計小規模實驗,來測試功能,並將實驗結果直接反映在季度 OKR 的關鍵成果中。
此時,AI 的預測會直接引發策略討論:是否調整目標?能否轉化為關鍵成果?在這裡,AI 不只是工具,更是決策循環的一部分。
所以你會發現:KPI 企業關心「AI 準不準」;OKR 企業則關心「我們能不能根據 AI 的預測,更快行動」。
AI 只是工具,OKR 才是體質
我認為,AI 在 KPI 企業和 OKR 企業中,效果會不同的根源在於「企業體質」。
KPI 企業的體質偏向控制與穩定。它會用 AI 來自動化流程、做報表、算績效,但最終只強化了原本的模式,並沒有改變決策的本質。
而 OKR 企業的體質則具備:
- 聚焦重點:把資源投入最有價值的地方
- 數據思維:讓決策有依據、可衡量
- 跨部門對齊:減少內耗
- 實驗與反饋:願意測試、快速調整
這些特質正是 AI 最需要的土壤。OKR 先幫企業「定義問題」與「聚焦目標」,AI 接力,才能有效「解決問題」與「加速達成」。
可以這樣比喻:KPI 企業的組織體質像是打好 4 成基礎,OKR 企業則打好 6 成以上。AI 的效果會在這個基礎上倍增放大,基礎愈穩,AI 帶來的價值就愈大。
因此,企業若想善用 AI,第一步是透過 OKR 強化組織體質。
先 OKR,再 AI:讓企業既跑得快,又跑對方向
所以企業如果想導入 AI,建議先導入 OKR,效果才會最大化。
原因很簡單:AI 強化的是「做事的效率」,而 OKR 建立的是「做對的事」的結構。 沒有 OKR 來釐清「我們真正想改變什麼」,並建立跨部門的對齊結構,AI 再厲害,也只會讓錯的事情加速發生。
所以,最有效的路徑是:先用 OKR 建立方向感,再用 AI 放大執行力。OKR 讓企業跑在對的軌道上,AI 則讓企業在這條軌道上跑得更快、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