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數十年來,機器人可執行高度專業化工作,例如焊接汽車零件或包裝貨物。機器有效,但是應用有限。現在出現了具備進階能力的新一代通用機器人,能夠在不同情境下執行彼此不相關的工作,而人形機器人在這塊領域當中,特別令人振奮。人形機器人的尺寸與形狀都近似真人,相較於傳統機器人一般只執行單一工作,人形機器人有潛力做跨職能的廣泛應用。
理論上,人形機器人有朝一日能運用在各種產業:產線上的組裝、運輸倉庫貨物、醫院護士的助理、零售業貨架補貨、甚至協助老人照護和家務事。不過現階段的表現,離大規模應用仍有很大差距。要跨越這條鴻溝,技術供應者須解決4個關鍵挑戰:無圍欄作業(fenceless operations)的安全系統、可持續運行時間、更好的靈巧度與行動力、大幅降低成本。
台灣在半導體和精密製造領域的能力,能夠在全球機器人加速發展的時刻,扮演關鍵角色,捕獲這飛速成長市場的巨大價值。
人形機器人的真正潛力:與人類自由共存
1.無圍欄作業的安全系統: 人形機器人的真正潛力來自於在工作和公共空間與人類自由共存的能力,不需要局限在特別隔開的區域。要做到這點,必須整合視覺、觸覺、近接感測與力度受限驅動(force-limited actuation)(編註:近接感測指的是在不接觸物體的情況下,偵測物體是否存在或移動;力度受限驅動指的是,能夠精精確控制力量,避免過度施力)以打造完善的安全系統。系統必須確保機器人能夠偵測人類意圖、並且在非結構化的環境下可靠運行。
台灣企業具備感測技術與AI的專業,特別適合開發人形機器人所需的多層次安全架構。藉由與全球標準制定機構合作,貢獻制定新安全準則,加速真實世界的應用。
2.維持運行時間: 目前大部分人形機器人充滿電,一次只能運行 2~4 小時,遠遠不及現實需要的 8~12 小時的排班制。要克服該限制,有賴電池技術的創新,例如可替換的電池組,或是快充系統。此外,更有效的傳輸、較輕的結構、改善熱控制設計等,都有助於降低能耗並提高運行時間。
台灣在電池技術與能效設計上具備領先地位,可透過研發投資,能夠協助開發出長時間表現穩定的機器人。
台灣在精密製造的專業,可突破機器手和感測運動的的門檻
3.更高的靈巧度與行動力: 人形機器人最明顯,也是最難以解決的問題是靈巧度與行動力。現階段機器人比較沒有辦法處理需要細緻動作的工作,例如組裝微小零件或處理精緻物品。研究人員正在研發先進致動器、觸覺感知皮膚以及 AI 模型,使機器人能夠從經驗學習並適應新工作。
台灣在精密製造與 AI 的專業,使其成為開發下一代機器手和感測運動系統(sensorimotor system)的理想樞紐。台灣公司可以聚焦這幾個領域,拓展人形機器人能做的工作。
4.大幅降低成本: 目前原型機成本多落在每台15 萬~50 萬美元之間,製造商必須以降本為核心目標,重新設計機器人,包括零組件模組化、組裝簡化、平台標準化等。
台灣的供應鏈生態圈成熟,製造成本效益高。藉由應用消費電子等其他產業經驗,可幫助人形機器人更容易得到更多產業的採用。
近期在製造、物流與危險場域檢查等領域的試點,已展現人形機器人的潛力,例如在工廠搬運零件、爬樓梯與穿越棧橋等。然而,這些試點也揭示創新的需求:安全系統必須成熟到進行無圍欄作業;運行時間必須延長;靈巧度也要提高,才能擴大機器人的任務範圍。
台灣在半導體製造的主導地位,為發展現代機器人所需的先進晶片與感應器提供堅實基礎;加上蓬勃的 AI 生態圈與精密工程能力,台灣不僅能參與機器人革命,更能定義這場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