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首富、LVMH的執行長伯納・阿爾諾打從踏入商界,就一直維持高強度的工作行程,一天工作12小時,這種節奏不僅源於他的雄心壯志,也源於他在商場的野心。
想讓工作時間發揮出最大的工作效益,最關鍵的就是「開會」。就算其他工作做得再有效率,若被迫得連續參加幾個冗長會議,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了。
麥肯錫調查指出,超過一半的中階主管表示,他們花在策略工作上的時間不足四分之一,這使得他們無法充分發揮在此方面的價值。好的中階主管,會把時間花在哪?
策略不僅是決定該做什麼,決定不做什麼也同等重要。決定要做的事,實際上也意味著決定不去做或是做不到的事。
上班遲到10分鐘,你認為嚴重嗎?事實上,對於晚到10分鐘的態度,很可能反應你屬於哪個世代。嬰兒潮世代會認為你不尊重職場;而Z世代卻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
把目標定為每天都做某件事,一星期有七天或甚至五天要做,可說是難上加難。如果把目標定為一週三次,則相當可行。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分享其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哲學,強調一周內合理分配時間,涵蓋工作、睡眠、家庭、社交、運動與學習,並強調終身學習與健康的重要性。
對於必須完成卻不是優先事項的事情,請選定一小段的時間著手處理。不要直接就去做,請把這些小工作列入清單,安排分批處理的時間,到時再一起處理這些小工作。
太多會議給人的感覺都是「先開再說」,但大多拖拖拉拉,沒完沒了,想要改變這種情況,不想再開冗長無效會議的話,請務必注意以下兩點:
黃仁勳與員工聯繫的電子郵件被爆「超簡潔」,篇幅不超過 6 行。輝達內部甚至有一些專門用語,如「TL」是太長、「DR」是沒讀懂。
下次若覺得自己快要輸給欲望或誘惑時,就停下來問自己:「過了十分鐘、十小時,甚至十天之後,你會怎麼想?」這個規則看起來可能沒那麼有力,但很有用。
把事情「批次處理」,就是你將類似性質的工作分類在成為一批後,統一完成它們。這個做法能讓你專心做事且不會一直受到中斷,導致之後又必須重新調整腳步。
理想的生活是「選擇」來的!盲目把行事曆塞滿,不代表過得充實、有效率。真正有餘裕的人並不是能力好、做事效率高,而是懂得節制。
7-Eleven 前執行長詹姆斯·凱斯擔任執行長期間,每天只睡大約5小時,午餐有時候竟然用思樂冰解決,過著超人般的精實行程!
不要再使用「我太忙了」或「我根本沒時間」這類的說詞。當你開始告訴自己目前太忙時,你就再去費心構思如何將潛在的重要事項安排進原本的行程和計畫表中。
艾森豪時常說:重要的事很少緊急,緊急的事很少重要。他發展出一套簡單卻有效的框架,為他的時間與精力排定優先次序,使他能專心盡己所能,做出最佳決策。
自認時間充足的人,不一定真的擁有很多空閒時間,而是他們非常注意時間的重要性,知道要把時間花在能夠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上。
劉軒他曾以為行事曆滿檔,代表事業有成、公司業績好,但漸漸的,身體撐不住了,這讓劉軒發現不能再以工作量來定義成功。
公關教母丁菱娟在安排行程時,會為每個項目設定執行的最大值,當超過就會喊暫停,才能把時間留給想做的事。
cama café創辦人暨董事長何炳霖曾經開放員工預約行事曆,並參與公司所有會議,但行程因此被很多小事情綁住。直到一次意外讓他重新思考自己該做什麼。
如果事情做不完,人們會感到忙碌而心情不佳,但事情太少,又會覺得浪費紙箱的空間,於是找了更多工作來填補,這導致了一種「效率陷阱」。
早上鬧鐘響起後,你都怎麼開啟新的一天呢?是滑手機、喝咖啡、還是繼續賴床賴到不得不起來?培養3個早晨習慣,幫助你一整天保持正向心態、工作高效!
史蒂芬.史奎利管美國運通執行長以來,公司股價上漲了近 80%,史奎利向《金融時報》指出,擔任 CEO 是一個全年無休的工作,並分享他一天的行程。
很多上班族對工作的不滿之一,就是「開太多沒有意義的會」。樂天集團社長三木谷浩史卻將兩小時的會議,縮短為 12 分鐘,他怎麼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