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業生涯規劃,人們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下一步上,而不是整條路徑。他們大多將職業生涯當成一場短跑比賽。然而,實際上這是一場至少長達 45 年的馬拉松。
不成功者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本來就沒有志向的人,他們既然連成功的欲望都沒有,當然也就無所謂成功了;第二種就是見異思遷、理想多多的人,他們花費了無限的精力在改變跑道,今天想唱歌,明天換跳舞,換來換去時間空自流逝,人到老卻一事無成。
在職涯中難免還會有些面臨艱難選擇的時刻,像是「該不該離開目前的公司?」、「是不是要換個跑道」、「該不該接受另一間公司的 offer?」類似這種時候,該怎樣做出更有利於長期規劃的選擇呢?
某天早上,研發主管急忙打電話給我,希望我能幫忙慰留他團隊裡的一位工程師。因為我平日和這位工程師還算有交情,這位主管希望我以「職涯規劃」的角度勸說同仁不要離職。 貝佐斯的職涯提點:莫忘初心!工作的每一天,都該被視為「Day 1」
巴菲特對我的影響,其實不是投資,反而是在「領導」這件事上。我曾進入私募基金產業,一開始完全不懂投資相關的術語或故事,找機會把《國富論》、《雪球》、《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種金融相關的厚書讀了一遍,誰是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彼得‧林奇(Peter Lynch),也都是那段時間才開始卯起來研究認識的。
朋友小 C 又開始跟我抱怨了,還是老問題,工作兩三年了,薪水還是一點點,這個行業就是這樣,工作多、事情多,就是錢不多。
如果想要賺得更多,我會思考如何提高我在公司裡的價值,那麼我的薪資自然會跟著提升。這雖然會有點費時,但一定行得通,至少我有過相關經驗,而且還不只一次,大概有二十次那麼多。
凌晨 12 點,辦公室的燈還亮著,一位勤懇的員工努力敲著滑鼠鍵盤。這是一家小型旅遊公司,新開發一款以職場白領為對象的旅遊產品。針對職場白領日常疲勞、時間緊湊的特點,該旅遊路線周期較短,選擇在雲南大理洱海某風景優美的山水之地。這位員工為此做了一份精美的 PPT 和策畫文案。他在文案和海報上寫下「風光無限,暢享人生」。
顧問公司 SNS media & consulting 創辦人堀江貴文指出,AI 人工智慧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人類社會,儘管它的影響範圍還無法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高科技抬頭的 21 世紀裡,人類基本上就分成兩種:被 AI「奪走」價值的人,以及利用 AI「孕育」價值的人。
年輕人在職業生涯早期階段跳槽、換公司,幾乎是家常便飯,以前認為一份工作至少要做 3~5 年的檯面下共識幾乎已不存在,隨時都在伺機而動。面對這群更積極尋求高薪與更多舞台的千禧世代,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並不認同,他認為第一份工作是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優先事項應該是找到合適的導師,且至少要待 3 年。
新世代工作者在「相信可以做任何事」的社會氛圍下,「斜槓青年」、「零工經濟」等職場新選項開始蓬勃,如何為你付出的服務訂下正確價格,成為這群自由工作者必須了解的課題。
人人都想要在幸福企業裡上班,不過到底怎麼樣才算是「幸福」?免費吃到飽的零食?彈性上下班的工時?
如果你試盡各種辦法,還是無法專注,甚至每天上班都覺得厭煩,有兩種可能:工作環境不適合你,或你的職涯規畫需要調整。
嗜好是種天生與肉體相連的戀物癖情節,這是一種自己無法抹去、個性的反轉,起因往往是受實質的硬體或是幼少時的環境影響,一個在工作上無法表現個性的人,可能在自己的嗜好上有特殊的個性。
當你擁有一份地球上最快樂的工作,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迪士尼樂園的 E.,他直言受訓是最困難的時刻,對於「創造良好的顧客經驗」,迪士尼所投入的心力令人難以置信,也讓人驚訝。 迪士尼樂園沒「職員」、更沒「客戶」!第一份工作教會我的事
過去大家經常提到的「工作生活平衡(Work & Life Balance)」,放在今日社會中,這種說法讓我感覺相當格格不入。現代社會中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資訊,所以任何時候都呈現工作與私人時間同時並存的狀況。
當公司有愈來愈多人離職或想離職時,你可能也會有所動搖,思考自己為什麼還要留下。但是,別人選擇離職,不見得你就要跟著走,有時甚至可能讓你更有晉升或接手新專案的機會。
這兩年我開公司做團隊,從領薪水到發薪水、從對上級負責到對公司負責,除了身分的轉變,其實更大的變化來自不同身分帶來的一整套思維變化。領薪水時,想的是薪水什麼時候入帳、年終獎金有多少、明年會不會加薪、我出了多少力、拿了多少錢?而做老闆呢,想的是......
「我們都沒錯,只是不適合」這句話不只適用於感情,在職場上也可能是這樣。當個力求上進,而不是只在工作中隨波逐流的專業人士,不妨用這三個問題來檢視自己前進的方向,這也同時適用於跟團隊成員討論該朝哪裡精進。
每年總有段「上班族」特別躁動的時期,掙扎著領到年終之後(有年終嗎?),是不是該轉換跑道、換份工作。於是,關於「我是否該換跑道、換工作」的私訊就如雪片(球)般飛來…… 崴爺回覆到有點躁鬱,所以,一併在這裡分享,告訴你年後「該不該轉跑道、換工作」。
我 33 歲時結束我一生的打工生涯,從一個大集團企業離開,到一個小公司任職,也為我未來的創業做準備。那時是我一生打工生涯中最風光的時候,得到公司最大的信任,擁有最大的權力,也有最能發揮的舞台,可是當我問了自己兩個問題之後,我就丟了辭呈,毅然決然的走人。
最近看到的一個段子:「2019 年我的目標是:完成 2018 年那些本該在 2017 年完成的我在 2016 年就信誓旦旦要完成 2015 年制定的目標!」希望你的年度計畫不會是這樣。好好規畫年度計畫,對人生會有意想不到的影響。
如果說,職人精神講的是「一個人、一輩子、鑽研一項技藝」,那麼雞毛撢子師傅陳忠露大概就是最好的寫照。
現在如果想知道未來一周的天氣、接下來自己有哪些行程,只要對著手機說一聲「Hey!Siri!」「OK!Google」就能啟動語音助理,讓他們來告訴你。至於未來會不會出現像電影《雲端情人》(Her)中,那位善解人意、能和主角交心的女聲,似乎也沒那麼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