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忙亂、時間不夠用,不易靜心自問:「什麼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這時候「生命之輪」這個思考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在設計人生目標與釐清自己的價值觀時,找到靈感和啟發,做自己的人生教練。
「不是因為想要成為斜槓,才培養多種能力。」知名理財部落客 Mr. Market(本名許繼元)說,我們培養一項專業,通常是為了解決問題。然而,在運用專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之前沒想過的瓶頸,只好去「修練」其他技能,最後演變成手上有兩三項專業的斜槓工作者。
律師、醫生和管理顧問,3 種高薪、高度專業,也給人「工作與生活無法平衡」印象的工作,蘇嘉瑞不僅都做過,還兼著做。
資深主持人張泉靈接受馮唐採訪,問到為什麼從央視轉型到創投圈時,她說:「這個世界正在翻頁,當這一頁已經翻過去了,你還在原來的那一頁很高興呢。」當大家還在談穩定工作,我心裡想的是你所謂腳下傳統的穩定基石,其實早已鬆動。
大學生談到身邊許多人都想成為「斜槓青年」(Slash),喜歡在社交網站標示自己的多元身分,例如「學生/劇團演員/社團講師/程式設計師」。在學生活就能有多種兼差,累積收入,看起來很不錯,但他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突然發現自己也已經工作好些年了,體制內外都混過,想寫一些關於職場的思考和體會,我個人認為以下 4 點很重要。
製造業導入產線自動化、餐飲業者推出自動點餐機,各產業都在設法運用科技輔助、或取代人力工作。一般人的想像中,低薪、不具專業的工作較容易被機器取代,具備大學教育程度的技能比較不容易受到影響,真是如此嗎? 這 4 種類型的工作,
攤開現任百事公司董事長盧英德(Indra Nooyi)的學經歷,美國長春藤名校耶魯大學畢業,多次被《財星》(Fortune)雜誌選為「全球 50 大最具影響力女性」,你可能會認為,她的職業生涯應該很順遂。但其實盧英德第一次工作面試,進辦公室不到 1 分鐘,就被面試官趕出去。
父親心臟病過逝的那年,納薩尼爾才 12 歲,他不得不快快長大。當年他沒料到的是,自己將來會選擇和父親一樣的工作 ── 指導年輕人找到他們重視的工作。
索菲打從 5 歲開始學踢足球,決心要在這方面出人頭地,因為她深愛這項運動。索菲的姊姊是腦性麻痺兒,所以她培養出善解人意、同情別人、鍥而不捨的性格。然而就讀大學時,索菲為了追求成功,所訂下的一系列策略,卻出現一條細微的裂縫。
一個出了大學校門的小男生,兩年裡換了十多個工作,最終還是回到失業的隊伍裡了。他對我抱怨道,自己工作兩年多了,薪水沒提高,活卻又多又累,問我要怎麼樣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這「好工作」,不用說,就是錢多、活少、職位高的。
人人都怕吃虧,人人都不願自己吃虧,即便是芝麻粒大的小虧;一旦遇到吃虧,都會像躲避瘟疫那樣避之唯恐不及。我們很多人都以為,不能吃虧,是做人的頭一條。我認識的小 A 姑娘就堅持這樣的觀念。於是,她在課堂上和教授吵架,為一點小利和小販爭執,因為一點不順心就離開公司
在下一份工作還沒找好,沒有任何後路的情況下裸辭,對許多人來說,恐怕是驚嚇大於驚訝。尤其是當你遞出辭呈的那一刻,老闆和同事第一個絕對會問:「你要去哪裡?」「接下來有什麼打算?」如果你的回答是:「還沒想好。」或「想先休息一段時間。」他們可能會露出「你瘋了嗎?」的疑惑表情。
據人才諮詢服務公司 Korn Ferry 的一項調查,「無趣」是人們職業倦怠而離職的主因。約三成的人會透過新工作來找新挑戰。
任職於連鎖餐飲行銷的 Jessica,這陣子老是被老闆挑毛病、緊盯工作,原因在於該公司每一年都會印製 10 萬份的客戶意見調查表。工作流程是先讓行銷部設計好調查表,再由 Jessica 負責校稿和修訂,等主管確認後,再送給印刷廠。
剛辭職的好朋友齋老師意氣風發,每天睡懶覺看看書,哼著小曲晒太陽,好不舒服。可過沒多久,就聽齋老師說了句驚世駭俗的話:「裸辭(指:不計後果、也沒有找好下一個工作就辭去原有的工作)之後,沖馬桶都要用自己家的水啊!」
之前去了趟日本,走了走關西地區和東京,不得不說,十一天的行程,每天都把自己累得半死,每餐都吃得精光,可還是餓餓餓。要是再多待幾天,大概就要殘廢在日本。由此感嘆,幸虧只是十一天,要是環遊世界,大概就得直接流亡海外。
小時候,幾乎每個人都回答過,「你長大之後要做什麼?」的問題。這樣的問法,暗示我們未來「只能選一條路,然後一輩子做下去」。
很多人問我:「很多比我更厲害聰明的人都還在努力,我還有機會出人頭地嗎?」的確,開始工作後發現高手如雲,一不小心就會灰心喪志,但其實,大多數人沒有絕對優勢,只有「相對優勢」。你為了自己的「相對優勢」,做了什麼決定和努力?
人生,本來就有千百種的可能性。但隨著生活習慣的僵化,讓我們不願輕易犯錯、不想面對選擇錯誤後所帶來的挫敗感,導致對於人生選擇的思考也愈來愈單一。那有沒有一種方式,在我們充滿興趣的投入某項任務,就能預先得知這個選擇可能會面臨的情境,進而減少未來的阻礙?
如果你在同一間公司工作超過 7、8 年,甚至 10 年,做的都是類似的內容,會想換工作嗎?不少人都有相似的經歷,一份工作做久了,難免陷入倦怠。覺得每天上班了無生趣,下一步又不知道能去哪裡,為了維持生活卻只能繼續待著,有種被「困住」的感覺。到底應該選擇走人,還是留下?
當有辭職的念頭盤旋腦海時,多數人都會「騎驢找馬」,先確定自己有下一份工作再提出辭呈,職業轉換專家 Caroline Ceniza-Levine 則認為,有沒有下家不是關鍵,關鍵的是自己有沒有想好下一步,她列舉了十個問題,幫助你檢視自己值不值得下定決心,有時候,反而先辭職對自己會更好。
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許多朋友面臨轉職時,常會習慣找我聊聊,希望能提供對組織職務的一些看法,幫助他們做出人生的重大決策。數次經驗累積下來,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人們帶著看似困難的問題求助於你。但十之八九,他們心中早就先有了答案,只是缺乏信心跨出第一步。」
在正式遞出辭呈前,你有想過你為何而走嗎?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人際關係的受阻?還是單純想休息?出走的理由很多,但在離開前,請先確定自己真的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離開,千萬別為了錢貿然提辭,也別因為大家走你也跟著走。假若你很滿意目前任職的公司,也相信這家公司是有未來前景的,那就好好待著,別被一股熱的離職潮或轉職潮驅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