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社男

MUJI、UNIQLO 等「超級生活店」崛起!百貨業完了?日本百貨業的慘痛教訓


據日本百貨店協會報告顯示,日本百貨市場的規模,從 1991 年巔峰的日幣 9.7 兆,到 2019 年已經縮小到日幣 5.7 兆規模,足足少了 42%,並預測在 2024 年整體百貨市場可能還會縮小到日幣 5.4 兆規模。
為何日本百貨市場會呈現如此結構式的衰退呢?主要有 4 大因素:
20 多年衰退 42%!日本百貨市場凋零,背後的 4 大關鍵
衰退因素 | 說明(單位:日幣) |
---|---|
人口板塊移動 | 地方百貨消費人口數減少、原消費主力高齡化,整體消費能力下降 |
顧客轉向網購市場 | B2C 電商市場規模自 2010 年 4 兆,2019 年成長到 10 兆 |
大型購物中心崛起 | 購物中心市場規模自 2010 年 27 兆,2019 成長至 32 兆 |
超級生活店興起 | UNIQLO、宜得利、MUJI 等品牌進化,獨立開設街邊店搶客 |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超級生活店」的興起,讓原本百貨公司的整體吸引力大受影響。像優衣庫(UNIQLO)、宜得利家居(NITORI)、無印良品(MUJI)等品牌,種類選擇多、價格平實、品質又好,品牌力大到不需要靠百貨公司招攬來客,進化成獨立開設街邊店的形態,讓不少原本會去百貨公司的顧客,紛紛轉向至超級生活店購物。
而百貨公司因為需要這些超級生活店來吸引顧客,好不容易用好條件將其引進開店,但顧客又會覺得這些品牌其實外面也有,百貨公司與街邊店所提供的產品差不多,而減低了對百貨公司的新奇感。這些因素,最後都間接影響百貨業的整體競爭力。
引以為戒!大環境使顧客數下降,台灣百貨業該如何自救?
反觀台灣,2017 年百貨業吹起「餐飲化」浪潮,眾多餐飲業者紛紛進駐百貨商場;2020 年受疫情影響,部分餐飲業又紛紛消失在百貨樓面。台灣百貨業的未來,究竟將會如何變化?
觀察日本百貨業的大環境、疫情後期的變化,可發現對百貨而言,面對顧客數下降,第一步或許是先「縮短消費者到店消費的頻率」,穩住來客數後,再求單價的提升。以下是幾點可發展的方向:
百貨業自救之道 ① 餐飲化:提升每日來客數、消費頻率
《經理人月刊》曾報導,2019 年開幕的微風南山百貨,餐飲占比超過 40%;微風董事長廖鎮漢曾表示,顧客可能因為要吃飯而進到微風,吃飽後就能順便逛街、購物,進一步帶動本業的銷售。
餐飲應該是百貨業中「消費周期相對短」的業種,買衣服的需求或許是每月一次,但餐飲的需求可是天天發生。導入餐飲的主要原因之一,應該主要是想增加「每日來客數」。而要這個目標,就必須考慮餐飲文化、客單價兩大因素的影響。
畢竟無論牛排多美味,習慣上可能也無法天天吃,而麵食或飯類因為貼近我們的文化,所以或許一兩天就能吃個一次。推測亞洲餐飲的占比,應該也會影響到來客數。此外,要是高單價的店鋪數量太多,也會影響到來客數。單價用上班族一般午餐預算的 2 倍上下來規劃,應該是個可嘗試的方向。
百貨業自救之道 ② 複合化:餐廳、超市業者聯合出擊
最近日本出現一個新的和製單字「グローサラント」,由「グロッサリー(Grocery 超市雜貨)」與「レストラン(Restaurant 餐廳)」組合起來,簡單說就是「超市結合餐廳」的概念。因為超市本身也是顧客到訪頻率高的業種,如果能讓餐飲連接超市,那將能為兩者帶來更穩定的每日來客數。
百貨業要如何才能成為「グローサラント」?概念上是從餐飲業出發,把餐盤上使用的食材延伸到超市業,也就是把餐廳會用到的食材,拿到一旁的超市銷售。像:三明治旁銷售麵包、麵粉;海鮮定食旁銷售水產;義大利餐點旁銷售紅酒或起士、乳製品;咖啡蛋糕店旁銷售咖啡豆等。
百貨業應該要活用本身就擁有的超市業種,發揮綜效,營造街邊餐飲店無法模仿的活力,讓賣場更活潑、提升顧客消費頻率。
百貨業自救之道 ③ 大型化:跟上日本購物中心的發展、趨勢
與街邊店相比,百貨業還有一個先天優勢:相對寬廣的建築空間。百貨美食街因為沒類似街邊店的隔牆,視覺的穿透度可是好太多了。觀察日本目前持續成長的購物中心(Shopping Center)產業,能發現「店鋪面積大型化」已是趨勢。在日本市中心區域的購物中心,店鋪面積在 50,000 平方公尺以上的店鋪數,從 2015 年到 2019 年,就成長了 38%。推測應該是日本消費者對於開放、寬闊的消費空間更有感了。
我認為,台灣消費者應該也會有這個需求,未來百貨業在店鋪的區域設計上,或許能透過用寬的櫃位正面陳列、提高百貨内餐飲櫃位的穿透度等方法,提供顧客更輕鬆、無壓力、寬敞的購物空間。
百貨業自救之道 ④ PB 化:向超級生活店、超商業者學習
有沒有覺得百貨公司裡的餐飲品牌沒以前特別了?即使身處不同的百貨,幾乎都有機會能看到同樣品牌的漢堡、湯包、台菜、日式定食等店鋪,雖然這些品牌集合在一起,能方便、快速滿足各種顧客需求,但消費者對百貨公司的期待,應該是「非日常的 Premium 期待」遠遠大於「提供方便的期待」。所以要如何「營造真正有特色」的餐飲,應該才是真正吸引顧客特別前來的核心元素。
以便利商店為例,無論在 7-11、全家、萊爾富或 OK 超商,你都能買到某些大品牌的相同食品,所以如果要透過大品牌產品吸引顧客消費,就只有往「多品項」發展,提供比對手更多樣的選擇給消費者。不過,這個策略會讓庫存變多、管理費用變高,所以到最後就發展出「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販售給顧客只有自己品牌才買得到的產品,讓消費者願意特地上門。
百貨業目前幾乎都是用「出租櫃位」的方式讓業者自己經營,這方式已經執行多年,優點是營運風險是餐飲業者自己承擔,缺點就是很難有「整體感」。因為每家業者都有自己的風格,整體的大特色很難出來。
還記得文章開頭提到的,日本百貨業受「超級生活店」威脅嗎?其實超級生活店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在有整體感的前提下,提供有自己邏輯的產品;超商的自有品牌商品也是,雖然品項有些不同,但整體都有跟隨一個大原則、控制全場(產品線),然後才能走出差異化路線、找到自己的特色。
要能控制全場、營造真正有特色的餐飲,百貨業可能就不能再用出租櫃位的思維經營,而是試著跳出來自己經營餐飲,才能做出差異化、走出自己的路。部分日本百貨業者,近期就開始自己跳下來經營餐飲,累積自身在餐飲的 Know-How。
台灣零售業一向與日本的鏈接很緊密。新年看到不少日本百貨業社長,發表對於未來市場動向的觀察,不少業者都宣布往金融、不動產開發事業前進。看起來百貨業的進化,現在才剛要開始。
(本文獲「商社男的外食迷宮」授權刊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