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商業周刊(攝影者.駱裕隆)

一度考慮放員工無薪假!晶華營收大跌近九成,為何卻說是「最好的一年」?

2021-06-15 商業周刊 韓化宇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疫情爆發,飯店餐飲遭逢空前衝擊,飯店龍頭晶華去年仍繳出稅後淨利 7 億 3000 萬元的成績單,雖較前年衰退 47%,仍守住晶華董事長潘思亮不虧損的目標。然而,這波疫情,讓他感到更沉重的壓力。

去年疫情再嚴峻,晶華集團旗下沒有一個飯店停業,雖然客房生意受影響,但餐飲生意興旺。如今餐廳禁止內用,餐飲的營運動能也隨之熄滅,營收瞬間剩下疫情爆發前的 1 成 5。

他甚至一度考慮無薪假,這是他接手晶華以來,從未考慮過的選項,所幸,政府即時出手針對營收衰退 5 成企業,員工每人薪資補貼 2 萬元,讓他免於走上這條路。

延伸閱讀:超商不去、超市也沒興趣!6 圖總結台灣人「消費習慣」轉變,給管理者 3 點啟發

晶華在 2 週內展開創立以來力道最強的餐飲轉型,整合旗下 10 家餐飲品牌,推出得來速、全新訂餐平台,同時擴大外送車隊的規模,連烤鴨都外送。

潘思亮表示,為了求生,同仁們跨部門、跨飯店提出專案,專案形成的過程中,將原本分工合作模式轉向共創,設立 PM(專案經理)制度,1 年開啟 80 個專案,超過過去 10 年總和。

「必須體驗過痛苦,才體會到生的快樂。」這是法國文豪大仲馬的名言。去年是晶華成立 30 週年,對潘思亮來說,30 週年是苦難的 1 年,卻也是重生的 1 年。

若紓困力道小,台灣 GDP 雙位數衰退!

潘思亮也憂心的認為,這次疫情影響是去年的 10 倍以上。他認為 7 月就會看到餐飲服務業倒閉潮,建議政府補助要加大外,補助金額也必須學習醫療分級,輕重症有所區隔,先從重症的觀光餐飲下手,才能讓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免於雙位數的衰退。

延伸閱讀:外送業績成長持平,線上外帶卻漲 5 倍!「拿了就走」為何更讓消費者買單?

以下是潘思亮的專訪精彩摘要:

商周問(以下簡稱問):聽說你一度考慮無薪假,為何現在打消念頭?

潘思亮答(以下簡稱答):
我個人認為,如果沒有補助,疫情又持續到 6 月 14 日,應該會有一半的同業放無薪假,會有很大的衝擊。我們同業覺得,連薪水都付出不來,(經營)那有什麼意思?

我本來也覺得晶華放無薪假是逼不得已的,但行政院已經宣布 2 萬塊,(晶華)放無薪假是沒有必要了。

但站在同業的立場去看,三級要延續到 6 月 14 日,觀光飯店業至少需要新的補助,現在 2 萬塊絕對不夠。

問:您如何評估這次疫情對觀光餐飲業的影響?

答: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後,我心裡有準備,想說就是回到去年那波,大概就是營業額衰退 5 成。(但)台北市宣布餐廳不能內用,才是真正的 shock(衝擊),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形同飯店、餐飲全部進入四級警戒,因為那就是飯店、餐飲等服務業的封城。

我們遠在 SARS 時有一個紅黃綠燈的燈號機制,黃燈就是(營收)衰退 25%,SARS 時碰過,紅燈就是(營收)衰退 50%,去年有碰過,但我沒有碰過衰退 8 成、9 成的!所以現在我也不知道什麼燈了(苦笑)。

這波疫情對各行各業的衝擊,是去年的 10 倍!我怕政府會誤判、甚至低估疫情帶來的衝擊,以為台灣還是能安然度過,導致紓困的力道不夠強大。

面對第一次疫情,紓困是要「快」,因為是救急,但這次必須要「多」,紓困金額必須倍增,才有辦法阻止經濟的衰退。

不然,今年台灣 GDP 原本預估還有 4% 以上的成長,如果出手的力道不夠大,在未來的幾個月,有可能變成雙位數的衰退。

問:進入三級警戒各行各業都受影響,晶華也鍛鍊出危機處理能力,晶華去年 EPS 有 5.18 元,為何喊紓困?

答:晶華的帳上的現金及約當現金約 10 億元,還包括我們在銀行有 20 多億的借貸額度,加起來可動用的資金額度有 30 多億元,撐好幾年都沒問題。

我比較擔心這波疫情對其他同業、服務業的衝擊。比如餐廳現在不能內用,營業額就是衰退 9 成。我們的行業營收有3成是薪資,現在如果營業額掉到剩 1 成,你只能付薪水的 3 分 之 1。這還沒有算食材成本,營業額全部拿去付薪水都不夠,我不認為任何產業(在這狀況下)可以撐 1、2 個月。

延伸閱讀:6 天做出最快到貨的蔬果箱平台!「鄰家鮮生」的蔬菜採買到配送,比別人強在哪?

各行各業確實都有(紓困)需求,我拿醫療資源來做比喻,當醫療資源充裕的時候,一級警戒時,每個確診的人都可以進隔離病房。Right(沒錯)!但是現在醫療資源緊繃了,當然只有重症的進隔離病房,輕症的可能就是檢疫旅館。這才能救得了所有的人。

App、車隊迅速就位關鍵「因疫情,逼大家去整合」

問:就算政府紓困,面對營收少近 9 成,晶華這次打算如何自救?

答:我們有一個 App,叫「晶華會」,在家天天做飯滿痛苦的,你可以預訂 3 天、5 天、7 天的餐點,預定後天天送到你家,整套桌菜外送,我們有很精彩的內容。

我們還有一個專案叫 ready to cook,我們的招牌菜西施泡飯可以帶回家自己煮。我們還拍片教大家 10 分鐘內做好這道菜。

烤鴨外帶外送也是超厲害的,我們是第一家外送烤鴨,台南晶英也會外送烤鴨。一開始師傅非常抗拒的,因為烤鴨外送不會這麼脆,我們克服的就是要快速,做好立即送出去,所以盡量在 30 分鐘內送達,自建車隊是很關鍵的,這些都是在 3 天內完成。

問:為何可以反應這麼快?

答:去年一整年,我們鍛鍊出專案、協作、企畫力的能力,練習共學共創能力。疫情為整個晶華帶來的一大改變是專案制,像是共學共創的團體,有採購的人、有餐飲住房的人,還有 IT 及公關部的人,大家組一個 team(團隊),一起去完成一個 project(企畫)。

以前我們很少有專案制,大家就是客房做客房的、餐飲做餐飲、各飯店做各飯店的。

現在我們組了很多專案團隊,多了很多專案的負責人,這些專案團隊負責提案,很多好的 idea(點子)都是由下而上提出的。

延伸閱讀:疫情衝擊飯店業!晶華以17億元出售「達美樂」全部股權,抗疫求生

由於每個專案都需要跨部門的協作,比如我們有一個買 6000 送 8000 的專案,8000 塊的回饋內容包含餐飲消費抵用額度,這就需要住房和餐飲部門的同仁一起共創,很多專案負責人,都是我們下一代領導人。

台北晶華要(由國際飯店)轉型為國旅,就是由其他飯店,像是捷絲旅、晶泉丰旅的團隊(編按:晶華旗下專營國旅市場品牌),一起跟台北晶華合作,過去是分工,現在是跨品牌、跨國籍、跨飯店共學共創,也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逼得大家非得去轉型、去整合。

d04d5b81-1f42-baee-3f5e-f5875db80d71.jpg
晶華仿效麥當勞得來速的概念,讓消費者不下車取餐,這是他們首次嘗試的專案。

最難也最好的一年「危機了,才會想辦法生存」

問:這個進化能為晶華創造什麼競爭優勢?

答:共學共創就是一個競爭優勢,對我來說,能達到「學習型組織」(編按: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提倡的概念)就是競爭優勢。學習型組織賦予每一個同仁,能極大化他的潛力。

問:過去 1 年,給你最大的體悟是什麼?

答:去年是晶華 30 週年,雖然是經營最困難的 1 年,卻是我們最好的 1 年,因為我們做了非常多有意義的改變,沒想到 30 週年變成是彷彿開了一個新飯店。

我覺得國家也好、企業也好、個人也好,我們都要時常去 reset 重開機 、renew 重生。我們都想做很多重要的事,但每天日常的工作都太忙了,碰到危機反而可以回頭去做那些一直覺得很重要的事。

人就是這樣,要到危機了,原來有的東西變沒有了,才會想辦法去生存,例如我覺得數位轉型一直是重要的事情,當你唯一一條路是數位化時,大家就卯起來做。

相關文章/
明年戶頭多13萬!疫情期間「無痛存錢法」,6招做到
當餐廳營運走下坡⋯王品前執行長:此時該對顧客「更慷慨」!為什麼?

「本文出自商業周刊,原文標題為:飯店、餐飲實質「封城」晶華營收崩85%搶救大作戰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Make Taiwan Great Again|顏志光與aeroride的信任實驗

2025-09-10 經理人X敦謙快線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全球資本重新洗牌、本土創業生態尋求出路的當此刻,台灣正逐漸醞釀一種新的合作模式,不靠矽谷、不等外資,而是由在地資本、在地品牌與在地創業者共同編織的成長網絡。當大型創投收緊佈局,國際資金回流母國,對早期創業者來說,找到一位願意理解、願意陪伴的投資人,變得比以往更為關鍵。

陪跑式創業投資,為團隊敲開正確的資源大門

「我不缺機會去追求成功,但我更在意,能不能打造一個讓更多人成功的環境。」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這樣說。

他談的不只是投資,而是一份責任的傳承,希望為下一代創業者鋪路,讓成果能被更多人分享。過去,他曾是雀客國際酒店集團與敦謙國際智能的早期投資人,如今這兩個品牌皆已在各自領域成長茁壯、創造聲量。這些成功案例,更讓他篤定,真正的伯樂之所以可貴,不在於收割成果,而在於陪伴創業者走過成長的每一步。在顏志光看來,陪伴型投資不是對報表的斤斤計較,而是在關鍵時刻送上最需要的資源,為團隊敲開正確的大門,也在無數次的嘗試與磨練中,陪他們走向成功。 「像 aeroride想切入銀行通路,我就幫他敲門,但敲完之後是團隊自己去談、去拿下機會。」

他口中的 aeroride,正是台灣首家整合機場接送、海外接送、機場貴賓室、環宇禮遇通關、旅平險與 eSIM 服務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如同他早年投資雀客與敦謙時所展現的眼光一樣,他在 aeroride 身上,看見了產業數位轉型的契機。

台灣過去的機場接送市場長期存在服務分散、流程繁瑣、體驗斷裂等問題,aeroride試圖從「最後一哩」重新定義出行的體驗,讓搭乘成為一種被照顧、可預期的完整體驗。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以自身的駕駛經驗為基礎,搶進第一線傾聽顧客聲音,目前已帶領團隊將服務拓展至全球18個市場。營收、毛利、訂單數與會員數都呈現穩定成長。

在顏志光眼中,商業模式可以被複製,但創辦人的領導特質卻無法仿造。他強調,正直、堅持與使命必達,是他願意投入資源的關鍵。「像 Charlie(楊翊軒)就很有行動力、使命必達,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的人。」

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打造信任共創的台灣模式

楊翊軒自述,自己沒有說服投資人的技巧,也不習慣「演戲」。從方向盤出發的他,靠著四萬趟服務經驗,無論是政要名流還是留學生,都從一次次接送裡學會了如何制定一個尊重細節、以人為本的出行系統。

「我們的 APP 讓旅客能決定每個細節:駕駛如何稱呼乘客、車上準備什麼飲品,甚至一些臨時的小代購需求,都能被滿足。」楊翊軒說。這份對細節的敏感,讓 aeroride建立起難以取代的品牌黏著度,也讓顏志光格外欣賞。他也談到,在與顏志光的合作過程中,最珍惜的是對方的信任與尊重。「顏董幫我們敲了很多重要的門,我也都很戰戰兢兢去完成,不能丟他的臉。」這份信任成為持續擴張的後盾,也說明一個好的創業者需要的不是監控,而是舞台。

作為 aeroride最早的合作夥伴之一,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 (Bart) 分享他作為產業方的觀察。「旅宿產業需要新的服務來創造體驗差異,而 aeroride的服務剛好契合我們的痛點。」他坦言,當時楊翊軒是主動來敲門的團隊,「市場上的選擇其實很多,不管是 USPACE、 UGO、 55688,還是傳統的肯驛,都有各自的做法。但真正第一個做到、而且真的解決問題的,是 aeroride!」

不僅如此,戴東杰也在關鍵時刻扮演引介者的角色,牽起創業者與投資人的連結。「當時我覺得 aeroride的服務值得被更多人看見,便介紹他給顏董,沒想到他們的理念一拍即合。」這場看似無心插柳的結盟,意外構成一種嶄新的三角架構,以在地品牌為應用場景、創業者為執行者、資本方為後援,三者彼此信任且資源共享,展現出「在地資本 × 在地品牌 × 在地新創」的文化共振與實踐可能。戴東杰始終相信,新創團隊最需要的不是被檢視的框架,而是被信任的空間。他強調,他並非要找最會說服人的人,而是要找「最願意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

中頁.jpg
由左至右分別為: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因為對創業有共同的理解及願景,一拍即合,開啟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以信任為基礎的合作模式。
經理人

打造承接創業夢的本土育成平台,共築創新藍圖

如今,這場關於資本與創業的跨域對話,沒有華麗的口號,只有彼此對「人」的信任。顏志光透過走訪世界各地的交流觀察到,無論是紅杉資本的分拆海外業務或 Y Combinator的策略轉變,都恰恰是台灣資本市場該把握的絕佳機會。

他亦表示,將持續關注創業育成,更期待能將觸角延伸至校園內,從更源頭開始注入資源與量能,協助台灣創新創業社群的穩健成長。「我真正想做的不是基金,而是打造一個可以承接創業夢想的環境,一個讓創業者有資源、有陪伴,也能面對真實市場的育成場域。」顏志光語氣平實卻帶有深遠的決心。他希望未來能協助建立更「接地氣」的育成平台,讓創業是能接受真實市場挑戰的項目。

此刻,由楊翊軒一手打造的 aeroride正是顏志光實踐這份理念的第一步。這場投資,將不只是財務數字上的往來,更是他為年輕人提供舞台、為台灣新創注入活水與活力的具體行動。透過將資源投向一位他所認可、具備「正直」與「使命必達」特質的創業者,顏志光正與一群有志青年打造一個共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為台灣的未來描繪一個更具文化底蘊的可行藍圖。

3.jpg
經理人

經理人 x aeroride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