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高士閔

為什麼我在職場上總是做錯決定?薩提爾:別讓刻板經驗綁架你的思考、影響判斷


朋友找你喝酒,商量換工作一事。他抱怨,前幾天在走廊上遇見主管,主動打招呼,但對方連眼都沒抬。朋友猜想,可能是之前在會議上不給上司面子、公開反駁主管意見,被列入黑名單,所以想趕快找下一家公司。
過了一陣子,詢問求職進度,朋友卻回答「我升職了!」原本的主管跳槽,推薦友人接替自己的位子,之前冷落下屬,只是在煩惱被挖角一事。
聽完故事,你可能以為這位朋友反應過度,「太玻璃心了!」但諮商心理師陳茂雄指出,不論你的看法為何,都跟「不打招呼就是進入黑名單」一樣,只是「觀點」而不是事實。
有核心觀點是好事,但也有可能好心辦壞事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指出,所謂觀點,就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假設、資訊而做出的主觀判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並依此產生不同情緒和行為。觀點愈接近真相,行動愈正確。
然而,觀點想接近真相,必須妥善接收和分析資訊,但在壓力、偷懶的心態下,人很常一得到資訊就形成特定觀點(沒有分析資訊),稱為「自動化思考」,使得觀點遠離真相,就像是直接從「主管沒有打招呼(資訊)」跳到「自己被列入黑名單(觀點)」,最後決定「趕快找工作(行動)」。
自動化思考的成因是,每個人都有一些既定的觀點,比如「碰面打招呼是禮貌」。它會在人懶得思考的時候,直接詮釋資訊,像是主管沒打招呼代表對我有敵意。好在多數偏差觀點不難克服,比如團隊討論能部分杜絕自以為是的判斷。只有一種觀點對行為影響極大,又不容易被察覺,稱為「核心觀點」。
核心觀點常被稱為「價值觀」「信念」,與觀點的差異在於「應該」和「永遠」的特質。所謂應該,就是不能有例外;永遠,則是過去、現在、未來都要遵守。心理學家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點出,核心觀點沒有壞的,甚至能成就自己;但由於缺乏彈性,所以容易好心辦壞事。
「追求完美」是陳茂雄常遇見的核心觀點,許多成功人士都有這個毛病,雖然是一個好觀點,但如果是「永遠要追求完美」?比如部屬交一份報告,資訊完整、推論嚴謹,但是沒有頁碼,「追求完美的主管會苛責失去的 5 分,不會讚揚得到的 95 分,」讓部屬很挫折,最終離職。
思考「不這樣做,會如何」,逆向推敲避免被經驗綁架
薩提爾認為,能讓人生長久幸福,「自己、他人和情境」三角關係必須平衡,但個人的行為模式因為成長背景、人生經驗,產生不同觀念和反應模式,導致不一定能做到三角平衡。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指出,想要改變命運,可以從「鬆綁」核心觀點開始。陳茂雄強調「是鬆綁,不是改變」,因為核心觀點多半有許多益處,比如「追求完美」,讓考試細心而成績優異、工作嚴謹而被拔擢,所以很難(也沒必要)根除。
在鬆綁核心觀點時,必須先找出它的益處,才不會激起自己或他人的反抗心態。之後,再思考用核心觀點處理問題有什麼損失,以「追求完美」為例,可能讓自己一直加班。最後思考:在哪些例外情況下,願意不遵守核心觀點?
《薩提爾教練模式》提到,核心觀點之所以「僵固」,多半是來自成年前的重大事件(比如父母離婚),或成年後的重大成功(像是搶到大訂單)、失敗經驗,因此每一個人會不相同,但依舊有常見類型(參見下方圖表)。而在認識自己的核心觀點之後,多練習在每次判斷前暫停,思考有無被它左右,才能逐漸脫離經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