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pakutaso

不斷跳槽換更高的薪水,過分嗎?丟辭呈前,人才該思考的幾件事

2022-06-21 編譯‧整理 Kevin Liu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根據全球最大商務社交網站 LinkedIn 2022年發表的最新研究,全美 LinkedIn 用戶在 2021 年轉換工作比例達 37%,尤其以 1997 年後出生的 Z 世代比例最高,更有 25% 計畫在未年 6 個月轉換跑道。

而求職網站 CareerBuilder 也發現,Z 世代員工平均每個工作就職時間只有 2 年 3 個月,而 Y 世代(25 到 40 歲,差不多是台灣所謂的七、八年級生),則平均只比 Z 世代在崗位上多待 6 個月;相比之下,年紀較長的 X 世代(41 到 56 歲)平均就職時間則長達 5 年,而嬰兒潮世代則是 8 年。

光是今年 4 月,美國上班族就有 400 萬人辭職離開工作崗位,只比 3 月的 450 萬人略少,而且預計有更多人因追求高薪、彈性上班或各種挑戰等,而跟上這個潮流。

大離職潮下頻繁跳槽,仍要小心「後遺症」

一位年僅 25 歲的工作者漢娜·威廉絲(Hannah William)雖然進入職場僅 3 年,但光 2019 年她就轉職達 5 次之多。她接受 CNBC 採訪時表示,「現在是大離職潮年代,大家都爭相跳槽,我以前這樣做,以後也不排除這樣做!」「求職市場正熱,現在轉職可以拿到比較好的薪水福利!」

雖然頻繁跳槽在這個年代不稀奇,而在同一單位「從一而終」的工作文化也不復見。但專家認為,頻繁跳槽可能在未來求職面臨後遺症。 金融科技公司 Relay Payments 人資長艾米·齊瑪曼(Amy Zimmerman)認為,頻繁跳槽對資方傳遞出 2 個負面信號,第一,此人可能缺乏忠誠度;第二,此人可能缺乏毅力,一旦遭遇困難,很可能一走了之。

頻繁跳槽對很多年輕求職者的誘因是,相較待在同一公司,很可能在短期內大幅增加薪水,像威廉絲的薪水就是她第一份工作的 3 倍。

延伸閱讀:大離職潮來襲:出現 8 個跡象,代表你該換跑道了!就算薪水再高也是

但齊瑪曼認為,工作者頻繁轉職帶來的短期利益,不值得用個人長期的職涯風險去交換。跳槽前,還是應該仔細考慮幾件事:

1. 履歷表的空窗期太長

如果每個工作都能無縫接軌,則企業可能會認為應徵者在就業市場十分搶手,但如果每次中間都有一段空窗期,那就會讓公司質疑,應徵者會不會工作一有問題就離職走人。

2. 有些雇主不在意轉職經歷,但有些會

有些雇主可以對求職者的轉職紀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要是不小心進入與自己價值觀不合、或是職場文化不友善的公司,果斷離開也是明智之舉。但應徵者若是轉職得太過頻繁,可能會被雇主懷疑,這個人要不就是判斷力很差、要不就是動機異常,甚至可能被質疑工作倫理是否有問題。

3. 頻繁跳槽無法長久

職涯教練雀兒喜·傑伊(Chelsea Jay)認為,不斷跳槽其實很讓人疲憊,是無法持久的。她鼓勵求職者,藉由跳槽來自省與探索自我,找到未來 2 到 5 年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齊瑪曼建議,「如果你是個具有企圖心、但又容易感到無聊的人,建議能夠選擇一個適合自己,且充滿多元成長機會的公司,以滿足你的成長需求,」

頻繁跳槽的另一個隱憂:企業「後進先走」的資遣原則

另一方面,頻繁跳槽其實存在風險,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大環境劇烈變化的年代,反而讓經常轉職者暴露在被裁員的風險。

職涯專家亞曼達·奧古斯丁(Amanda Augustin)警告,部分企業在資遣政策上向來遵循「後進先走」(last in, first out),因此當人力需要縮編時,資淺的員工往往先行遭殃。 因此,上班族在轉職前,最好評估自己所在的產業是否適合頻繁跳槽的策略,真要跳槽時,最好也選擇較不受景氣影響的行業。

延伸閱讀:想晉升加薪,別拍馬屁、也別錯誤努力!老闆沒說出口的「高薪人設」

齊瑪曼建議,轉職的最佳頻率應為 2 至 3 年,這讓員工有足夠時間展示他們對工作的忠誠度,而任仕達集團(Randstad)星馬地區執行長傑亞·達斯(Jaya Dass)則建議工作者至少在同一份工作待 18 個月以上,如果能做 3 到 5 年則是「非常棒的」。

達斯表示,同一項專案,知道如何做 1 次與做 10 次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這與知識無關,而是內化程度的問題。各種變因、合作對象的不同,都會讓一個專案的發展有所不同,而這些變數也幫助個人在決策思考的進化,這些都不是經常跳槽的人能夠學到的經驗。

資料來源:CNBC(1), CNBC(2)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終身學習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一張圖學會「思考斷捨離」!把大目標拆成小步驟,2026 願望不再空談

2025-11-17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當我們踏入新的一年時,總是充滿希望與期待。許多人都會在年初為自己設立新年目標,例如要提升健康、獲得晉升、學習一門新技能、甚至開啟新事業。但實際上,我們經常會在過去的某個時刻,發現這些目標在年中或年底時,被拋在腦後。

為什麼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答案很簡單:方向和方法錯了。許多時候,我們不是缺乏上進心,而是用錯了策略,導致目標無法落地,成為「空談」。

《經理人》商管 LAB 推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借助「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重新審視並強化我們設定目標的能力,讓大方向更明確、路徑更清晰,真正落實標管理,在新的一年達成你的願望!

延伸閱讀:80% 新年目標撐不過兩月!專家:掌握9招打破年年立志、年年放棄的循環

什麼是曼陀羅思考法?九宮格思考法怎麼用?

「曼陀羅思考法」是一種幫助我們設定和細化目標的視覺化方法。這個方法最早源自佛教中的「曼陀羅圖譜」,它是一種幫助修行者專注和冥想的工具。在現代,曼陀羅被發展成一種系統化的思考框架,特別受到日本商業界、體育界的歡迎,被用來幫助人們釐清思路和制定計劃。

這種方法的基礎結構是一個 3x3 的九宮格。最中心的一格是「核心目標」,而外圍的 8 個格子,則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所需要的 8 個關鍵要素。

一流運動員都在用!揭密大谷翔平的曼陀羅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理解這個方法,「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提到了一個真實的成功案例 —— 日本棒球選手大谷翔平。

大谷翔平是職棒大聯盟知名的「二刀流」選手,同時擔任投手和打者,成就斐然。但你知道嗎?早在他高中時期,他就已經利用「曼陀羅思考法」為自己設定目標。

new balance 大谷翔平 logo
圖片來源/Shohei Ohtani | 大谷翔平

大谷翔平的中心目標是「成為 8 大球團第一指名的新人」。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大谷翔平在九宮格的外圍填入了 8 個小目標,包括:控球、球速、變化球、體能訓練、心理素質、品德、戰術理解以及運氣等元素。他深信,這些環節的共同提升,才能讓他成為一名全方位的棒球選手。

大谷翔平的九宮格.jpg
經理人獨家開發的「理想生活實踐模版」以大谷翔平、楊勇緯的蔓陀蘿九宮格為例,搭配 AI 目標規劃師,帶領讀者撰寫自己的夢想九宮格。
經理人

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中,《經理人》總編輯齊立文,將以大谷翔平、台灣金牌柔道國手楊勇緯為例,帶你一步步深入解析一流運動員如何撰寫曼陀羅九宮格,幫助他們達成目標,做出非凡的成就。

經理人

如何撰寫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兩種展開方式

曼陀羅思考法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可以適應不同的思維模式,可以用兩種主要方式來進行:

放射型九宮格思考法:想到什麼寫什麼

這是一種水平發散的思考方式,適合用來設定長遠的職涯目標或人生規劃。它的原則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設順序,從多角度來豐富你的計劃。例如,你可以從技能提升、時間管理、人脈拓展等多個面向同時思考,讓計劃的每個部分更全面。

螺旋型九宮格思考法:從單一問題點下手改善

垂直深入的思考方式,適合用來「針對一個問題進行細化」。你可以從最中間的核心目標出發,依次探討實現它的每個步驟。例如,在「準備工作面試」這個目標下,可以展開「研究公司背景」、「撰寫簡歷」、「練習面試問答」等行動細節,讓你清楚看到每一步驟之間的邏輯關聯,避免遺漏。

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帶你繪製自己的曼陀羅九宮格

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中,將帶領你繪製專屬於自己的夢想九宮格,並透過獨家開發的「理想生活實踐模版」,結合科學化的九宮格規劃、每日習慣追蹤與復盤日記三大核心功能,與 AI 目標規劃師,幫助你將腦海中的構想,變成具體的行動計畫,再透過持續執行,讓每個小步驟逐漸累積成可見的成果。

在設定九宮格時,如果發現自己的目標還是過於籠統,或是很難找到具體的執行方案,那麼我們可以借助「未來 4 象限」這個工具來幫助你。這個方法將目標區分為 4 個象限,透過這 4 個象限,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層面檢視並完善目標,讓它更全面、更有意義。

  • 有形・自己:如收入、職位、健康數據等。
  • 無形・自己:如自信心、學習成就感、心理韌性等。
  • 有形・社會及他人:如公司業績提升、捐款額度等。
  • 無形・社會及他人:如帶給團隊的啟發、對家人的支持與陪伴等。
大谷翔平曼陀羅思考法4 (1)
陳姿伶製圖

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的第一部分,將透過曼陀羅思考法,帶你初步學會了如何將一個抽象的夢想,拆解成具體可行的行動計劃。設定目標的第一步就是釐清方向,而第二步則是確保這個方向能夠被細化和執行。

《經理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
《經理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
經理人

接下來,「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將深入探討如何將這些目標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並透過原子習慣的科學化系統養成方式,幫你建立可持續的行動習慣,發揮好習慣的複利效應。

《經理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
《經理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
經理人
《經理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
《經理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
經理人

跟著《經理人》的「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與獨家開發的「理想生活實踐模版」AI 筆記工具,一天進步 1%,一年強大 37 倍!成就更好的自己,真正迎來充滿改變與契機的 2026!

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林柏源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