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撰文 溫為翔

BCG 報告|流動型人才興起!跟臨時工有何不同?為何成為企業的關鍵競爭力?


過去三年 COVID-19 疫情對迫使企業加速推動遠距辦公、數位化作業流程,職場工作者也開始習慣使用各種線上平台協作、不再將每天進辦公室,甚至重新思考自己與公司的關係。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下稱 BCG)《善用流動型人才》(Tapping into Fluid Talent)研究報告,因為疫情導致工作習慣、環境、甚至心境的改變,推動一個全新工作族群的興起,BCG 稱呼這群人為「流動型人才」(fluid talent)。
(點此連結立即下載:《企業人才策略講堂》電子專刊)
不同於透過傳統招聘而來的企業員工,流動型人才的來源更加多元,例如從公司曾經雇用的前員工、市場上活躍的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s)、來自其他企業的「借將」、不同地理區的遠距工作者、甚至是公司內部未受到注意的人才等。BCG 台北辦公室負責人、董事總經理暨共同合夥人徐瑞廷進一步論斷,如何善用流動型人才、整合組織內既有人才與流動型人才的使用,決定了企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流動型人才與臨時契約工、混合辦公正職的差異
不過,企業本來就會因應需求聘用非正職的臨時人力,例如工廠裡的短期契約作業員,那麼流動型人才與這種臨時契約工的差異何在?徐瑞廷認為, 「流動型人才在工作狀態上更有自主性,在技術面更專業、更稀缺,人才來源也更多樣化。」
為了讓人才保有自主性,雇主一開始就要跟人才討論,希望對方在合作專案裡扮演什麼角色、需要交付的工作成果、專案時程與目標。只要能夠按時完成工作要求,其餘層面公司都不會介入打擾。在專業性上則必須要高度成熟,既然為填補公司迫切需求而來,必須一來就是即戰力。而且只要擁有專業,人才的來源不受限。
還有一個容易與流動型人才混淆的對象是混合辦公(hybrid)的正職。徐瑞廷表示,比較多線上活動、或是長時間遠距工作的全職員工,並不等同流動型人才, 因為只是把工作搬到線上或遠距完成,而且契約上仍然是公司正職。
然而,在公司內部確實也可能存在流動型人才。徐瑞廷補充,例如某些重要或特殊的專業技術人才在組織內數量不多,這些人可能會視狀況在幾個不同的事業單位輪調。
流動型人才與「核心部隊」能否順利協作,決定企業的競爭力
徐瑞廷進一步分析,公司會尋求流動型人才的協助,關鍵因素之一是找不到能夠填補需求的正職人員。「比方說公司要找一個正職做 UI 的人,可能不難找到,但是資歷與技術上就是相對 junior(年資淺);因為對於 senior(年資深)的 UI 人才,他不一定願意被綁在公司做正職。同樣是每天開線上會議,他在外頭可以同時接 3、4 個案子, 但如果進公司做正職,得綁在這裡 8 小時 ,私底下也無法接案。」
換言之,流動型人才不只能填補企業的人力缺口,對工作者來說,特別是具備一定資歷與重要專業技術的稀缺人才,也提供了工作選擇與職涯想像的更多可能性。 在需求端與供給端共同推進下,可能將鬆動組織內部的人力配比,使得正職人力占比降低,流動型人才占比提高。
然而,未來可能出現組織過度仰賴流動型人才、導致正職人力僅占少數的現象嗎?徐瑞廷表示,狀況勢必不會走到那麼極端,企業要考慮是否使用流動型人才,使用場景(use case)是關鍵。以前述 UI 的例子,或是需要專業口譯的場合,這些就是適合流動型人才的使用場景,「畢竟公司裡頭不會一天到晚在改網站介面,也不會經常性需要使用口譯參加國際會議。」
那什麼狀況下不適合呢?徐瑞廷再舉例:「像是公司內部的高階主管,執行長、總編輯或是重要團隊領導者,這些職位需要長期關注、領導整個團隊,當然就不適合使用流動型人才。如果像總經理這種角色是流動的,他身邊肯定也會有不流動的 C-Level 主管群在支撐他。」另個例子是公司關鍵的技術研發,像台積電領先業界的製程,內部研發團隊跟公司之間更需要長期的承諾關係。
徐瑞廷認為,公司內部保留一定比例的「核心部隊」是必要的,這群人熟悉公司的運作模式、重要資產、對外競爭強項、以及歷來的客戶關係,無法被流動型人才取代。公司在制定人才策略時,一方面要考量到流動型人才的選用育留,另一方面要多思考如何協調、整合核心團隊與流動型人才兩方的合作,以創造最大成效。能否成功整合兩種人才,是企業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徐瑞廷強調,「公司愈能夠 leverage(善用)流動型人才,就愈有可能勝出競爭對手!」
如何找到流動型人才?善用「企業借將」、AI 技術的協助
企業應該要從哪裡找到流動型人才?根據 BCG 研究報告指出,全世界頂尖企業透過以下 5 種不同於傳統的方式找尋流動型人才、擴編公司戰力:
- 找尋前員工回鍋任職
- 借重跨國勞動力
- 公司內部人才流動
- 向其他企業「借將」
- 善用 AI 技術、人機協作
徐瑞廷進一步指出,善用「企業借將」(corporate borrowing)模式尤其關鍵。最經典的案例就是飛利浦(Philips)旗下一家做醫療設備的關係企業,為了降低孩童在醫院裡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的不適與恐懼,邀請迪士尼(Disney)客製動畫影片,提供等待檢查的孩童觀看。像這樣跨領域的合作,就是善用企業借將的概念,「畢竟,一般企業怎麼可能因為這樣的需求就在公司裡養自己的米老鼠?」
又例如近期業界熱議未來什麼工作可能被 AI 取代、對於人才養成有什麼影響?而善用 AI 技術填補人力需求,其實也是一種「借將」概念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