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缺工時代的「兩難」:數月無人投履歷,怎麼找到好人才?競業高薪挖角,怎麼留下人才?

2023-11-07 採訪.整理.撰文 王毓茹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公司在網路上刊登職缺已經好幾個月,竟然連一封履歷都沒收到⋯⋯。對公司來說,職位空缺的時間愈長,現有員工的負擔也愈大,為此人資和老闆傷透腦筋。

更令人苦惱的是,附近大廠傳出高薪挖角的消息,就算公司再怎麼調薪,也追不上大廠開出來的條件。眼看工廠產線可能因招不到人必須減產,不禁開始思考,應該砸大錢導入智慧方案嗎?

這是許多企業現正面臨的問題,人力如果沒有提早布局,等到面臨缺工時,可能會直接影響公司營運。想在人才戰打勝仗,就必須掌握以下 4 攻略。

131招募管理新4力,幫公司搶到好人才
經理人

招募攻略 1:縮短招募流程,選人決策更快、更準

WTW 韋萊韜悅組織、人才與獎酬諮詢總經理姜欣嵐認為, 在這個時代,招募不再只是人資的事,主管扮演重要角色。 「雇主品牌很重要,怎麼讓公司吸引不同世代的人才,主管的思維必須先改變。」

她自己到外面參加活動時,會主動和年輕夥伴交流,將這些人變成口袋名單,「我覺得招募多元化不只是期待 HR(人資部門)給我們履歷,主管也可以尋找自己的徵才管道。」姜欣嵐指出,思維改變後,也會影響主管面試時的態度——要給人才什麼印象、或是進公司成為同事後的互動,「未來即使他離開,想到在公司的回憶很棒,也可能介紹朋友來。」

此外, 招募流程也要簡化。 一般來說,常見的招募會經過筆試、人資面試、單位主管面試、高階者主管面試,這套流程走完,少說要 1~2 個月。

104 人力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暨人資長鍾文雄表示,現在公司的用人決策速度必須加快。以今年來說,一定要在連假前決定,否則放完假,人早已被其他公司錄取,「這在以前不會發生,可是現在工作者可以選的機會太多了。」

姜欣嵐表示,近來觀察到業界確實在縮短面試時間,可能在2周內就決定。她以 WTW 為例,第一關求職者不必到公司筆試,使用線上評測工具,時間會更彈性。再來,把不同階段的面試安排在同一天,白天人資聊完後覺得合適,下午直接進入最後面試,「對招募者和求職者而言,流程耗時縮短,可以更有時間做判斷和決定。」

招募攻略 2:擴大徵才年齡範圍,主動接近人才、提早「簽約」

為了解決人力缺口,許多公司選擇 增聘中高齡員工 。鍾文雄指出,台灣 50 歲後的勞動參與率在主流國家敬陪末座,要解決缺工,一定要納入高年級勞動力。

其實,這 2 年企業面試和錄取中高齡員工的比例明顯提高。104 人力銀行《人資 F.B.I. 調查》顯示,2022 年企業招募新進人員,有 2 成 7 的公司聘僱中高齡,其中以客服、門市、業務和貿易類工作最多。

延伸閱讀:中高齡人才成缺工解方,雇主卻不這麼想?想靠資深人才補強團隊,企業該怎麼做

《民生消費產業人才白皮書》也指出,今年企業邀約 45 歲以上求職者面試的次數,是 2021 年的 3.5 倍。鍾文雄觀察,目前中高齡就業較多的是批發零售業,包括全家便利商店、全聯和無印良品,「考量中高齡的體力調整工作內容和環境,公司一定要搭配職務再設計,排班最好能以 4 個小時為單位。」

往上聘用中高齡,往下則是提早到校園搶人。 《隱形冠軍》提到,企業知名度若不高,要跟大企業搶才,就把招募活動集中在公司附近的大學。至於設在鄉下的公司,如果無法說服外來人才移居,就要和本地人才打好關係,盡早讓他們透過實習進入公司。

過去,企業校園攬才大多透過建教合作和就業博覽會,如今做法更多變。例如贊助實驗室和校園競賽、舉行產學工作坊,甚至直接到校園開課,提早吸收優秀學生到公司實習。

其中,外籍生和僑生是校園搶才的重點之一。根據行政院統計,每年畢業的僑外生約 1 萬 3000 人,約 4 成會留在台灣工作。為了緩解人力需求,今年 6 月國發會研擬修法,目標讓僑外生留台增加至 6 成。

除此之外, 從被動徵才轉為主動接近人才 ,也是招募策略之一。舉例來說,公司設在台北,若提供遠距上班,就能吸引中南部不想北漂的人才,跨國人才也適用;或是公司主動到人才聚集處設點,鍾文雄說:「像我們公司的策略是人才在哪,辦公室就設在哪。」比方說看到台中有許多優秀的資訊工程師和企畫人員,就在台中擴大辦公室,藉由設點提升在地人才的選擇意願。

招募攻略 3:提供多元發展機會,選擇愈多,愈能留住人

104 人資學院總經理花梓馨觀察道,「以前企業對留才不是那麼重視,面對大缺工時代,企業願意花比較多精神留才。」根據 2023 年《人資 F.B.I. 調查》, 教育訓練是留住人才第一步 ,有教育訓練和導師制度(mentor)的公司,新人報到率超過 7 成 3,高於整體市場。

提升新人報到率後,如何讓人待得久?《隱形冠軍 2.0》建議企業引進新的工作模式,提升對年輕世代的吸引力。

延伸閱讀:怎麼讓不同世代工作者共處?麥肯錫調查:多數人想要的, 八年級生最不在乎!

姜欣嵐表示,以前應徵某個職位就要一直做下去,因為申請內部轉調可能要經過許多關卡,如果想換職務就得換工作。現在 工作者有更多元的選擇,組織也應該提供多種發展機會 ,例如以研發工程師身分進入公司,3 年後想面對客戶,「如果公司給他這個選項,那他就有可能會選擇留下。」

此外, 重視員工體驗 也非常重要,WTW 韋萊韜悅運用「高績效員工體驗模型」(參見圖表),透過使命、工作、獎酬和夥伴等 12 個構面建立計分卡,衡量企業員工在職場上的體驗感,也就是員工對企業的認同度。

132員工體驗健檢!你的公司能留住人才嗎?
經理人

「這個模型可以給企業一個新思考方向,為什麼加薪了人還是一直走?可能你的痛點不是薪資,而是內部溝通。」姜欣嵐指出,以此衡量員工體驗,表現好的公司,可降低3成自願離職率。

招募攻略 4:加深人機協作,釋放人力,做更有價值的事

除了增加組織對人才的吸引力,許多公司也試著導入自動化設備,提升人均生產力。如今發展的智慧化,除了流程外,還能透過數據分析,預測哪個機台即將故障,提前預防解決,能做的事又比自動化更進階。

1334種人機協作模式,節省成本、提高產能
經理人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副所長黃維中表示,大多數業者導入智慧化目的是節省成本,用最少的成本提升效能,多出來的人力就能調去做其他工作。他強調:「人機協作不是完全無人化,還是要有人熟悉這些工具,才能跟它配合。」

目前人機協作主要用在產品研發和影像辨識。研發過程中,最初始的參數需要人去定義,過去全靠老師傅的經驗,如今有機器做幫手。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智慧生活應用技術組技術副理陳奕鈞說:「導入智慧化工具後,機器可以學到相關知識,就像一個虛擬的老師傅,會建議你怎麼調整參數。」

至於影像辨識,則用在檢測瑕疵和商品標註等領域。瑕疵檢測工作很耗人力,目測員容易眼睛疲勞,也有主觀判斷問題。黃維中表示,現在靠智慧化先做一些初步篩選,「等於機器幫你看 80%,剩下 20% 再交給人來看就可以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