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侯俊偉攝

他如何擴張逾 200 店、打造兩岸第一大房仲品牌?住商機構董座:擺脫招商思維

2025-02-03 採訪・撰文 王毓茹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剛入行的時候,是全店進度最慢的。」談及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目前已是住商機構董事長的陳錫琮直言,自己生性內向,為了挑戰自己,求職時專挑業務工作,第一個 offer 就是信義房屋的業務,自此開啟在房仲業長達 30 餘年的職涯。自認不是天才型選手,他努力學習、勤跑業務,在信義房屋一路從基層業務當到店長、區主管和人資主管,練就經營分店、提升業績的一身好本領。

2005 年,信義房屋和住商機構策略合作,陳錫琮從直營體系的信義,轉到加盟體系的住商,擔任執行董事。當時,房仲業各大品牌紛紛投入龐大資金和人力,進軍加盟市場,住商抵擋不住衝擊,從領先地位掉到中後段班。

為了扭轉頹勢,陳錫琮深入思考加盟的本質「是服務業,顧好分店,就會有口碑,吸引更多人加入。」因此,他重新設定制度規章,翻轉加盟總部的角色定位,從品牌授權、招商導向,轉為服務優先,並順應環境變遷與產業創新,逐步發展到提供經營知識、供貨、供客,形成獨特的加盟制度。

陳錫琮說,自己不愛唸書,但是為了把工作做好,讀很多管理書,還唸了台灣科技大學 EMBA。將策略大師的觀點套用到組織裡,也向不同產業取經,像是向 85 度 C 學習中央廚房的品質控管理念,向台灣大車隊借鑑供客模式。「消費者的比較,不只在同一產業內,而是橫跨整個生活和消費體驗。」

內政部統計,2023 年房仲家數達 8718 家,仲介人數近 7 萬,皆創新高。面對新戰場,陳錫琮推行「跨店聯賣」制度,整合公司 2 大品牌住商和大家房屋,鼓勵各分店共享資源打團體戰,使 2023 年度有 45% 業績,來自跨店聯賣。

面對未來,陳錫琮將標竿學習的對象,轉向蘋果公司(Apple)軟體結合硬體的商業模式,希望藉由技術創新,整合硬體、數據、服務與合作方的關係,打造「AI 智匯成交生態圈」。就像「iOS 系統,你用習慣了,就不會想用別人的,轉換成本也很高。」住商希望讓開發、銷售和成交都能在生態圈中進行,強化加盟主及消費者的黏著度。

2020 年,陳錫琮接任董事長後,帶領住商台灣從 482 家店增加至 690 家店;子品牌大家房屋從 98 家店增加至 192 家店;中國市場成長幅度更超過 200%。儘管實體版圖擴張有成,穩居兩岸加盟店數第一,陳錫琮更想要的是心靈版圖,「我要讓你今天想加盟房仲的時候,第一個會想到住商。」

延伸閱讀:30 歲,你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你能走多遠!頭等艙的人生啟示

發揮人資長才,調整組織設計,讓總部從招商思維轉成服務優先

Q:從信義房屋轉調住商機構,任務是什麼?
A: 住商機構(簡稱住商)曾是台灣唯一、也是最大的加盟房仲業者,後來其他原本只做直營的大品牌,像太平洋房屋、東森房屋也加入,挹注很多人力和資金,市場被瓜分,使住商掉到中後段班。

在房仲業,直營和加盟的運作方式不同。直營店是僱傭關係,相對來說更好管理,照公司的規則走,培訓也比較完整。加盟像承攬關係,店東付費給總部,得到品牌授權,業務員沒有底薪,靠自己做業績,管理難度比較高。

我從直營體系來到加盟,角色衝突很大,而且是一個人,沒有自己的團隊,必須向店東證明,經過直營店的歷練,我也能管好加盟總部。從 2005 年加入到現在,住商在台灣已經有 690 家店,重回單一品牌最大的位置。

Q:空降主管做變革,起手式是什麼?
A: 我在信義房屋做過 4 年人資主管,很清楚公司要運作得好,不是靠人,是靠制度;制度好,才能把人照顧好。我把住商的公務規章全部攤開來,重新討論哪些地方需要整修,也讓原本的團隊知道,我不是要介入管理,只是透過我的人事專長來討論現有制度,而且讓所有主管都參與。當時,從任用、晉升辦法、薪獎、考勤,到加盟店的合約都重新調整了一輪。比方說用比例去精算,重新設計區主管和顧問師的薪獎制度,這要推算得很準才能經得起市場波動,我們當時設計出來的制度,20年來都還適用。

Q:調整好制度之後,如何接續推動變革?
A: 檢視組織當時的設計發現,總部是「招商思維」,比方說 3 個主管負責北、中、南區,再搭配助理,到處去爭取人來加盟。

我覺得這樣的運作只有招商,沒有服務分店,很容易跟店東變成消費關係,總部不提供服務就沒有黏著力,加盟主遇到更好的誘因就會離開。

在我看來,加盟總部做的就是服務業,把分店都顧好,就會有口碑,慕名而來加盟的人自然會增加。所以我調整組織,把台灣分成 6 區,交給 6 個區主管負責拓店,原本搭配的助理轉作顧問師,負責輔導分店經營管理,一人服務 30~50 家分店,超過50家就新增一名顧問師,每 3 個月至少到店服務一次。第一次做店東營運健檢服務,第二次是對店裡所有同仁上課,包括提供總部的資源和工具。隨著店數成長,顧問師從一開始的 6 個,到現在超過 25 個。這完全改變了公司發展的型態,讓分店的人知道,總部會提供資源和服務,不必全部靠自己,既有效增加新店,也留住既有分店。

Q:加入住商近 20 年,具體推展了哪些變革與創新?
A: 這跟加盟總部的定位策略和市場發展有關。總部有資源、人力和能力,要能提供店東提升作業效能、幫助業績的工具,才是有價值的加盟總部。

我們經歷了5個階段的變革:第一階段是單純的品牌授權;第二階段開始向店東提供經營分店的 know-how(知識技能);第三階段加入供貨型總部的概念,提供各分店業務員「15 把金鑰」,包含開發、銷售和議價技巧;第四階段則是因應房仲業趨於多品牌經營的市場競爭,開始給分店供客,你付月費,我直接給你客戶。

其實創新很多時候是來自於模仿,我會多看其他成功企業都用什麼制度,再試著轉換到內部的服務、制度或經營。比方說,85 度 C 副總來幫我們上課,談到公司有自己的中央廚房,確保品質穩定,我就想加盟總部也能提供開發和銷售的工具給分店,變成供貨型總部。又好比台灣大車隊提供客源讓計程車司機接單,我認為住商總部也能按照這模式來供客給分店。

跟同行比差異,跨業學經驗,逐步建構完整加盟策略地圖

Q:帶動組織轉型,如何構思和研擬策略?
A: 管理學者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說,策略有 3 種:市場區隔、成本和差異化。我們加盟業主要是跟同業比,我對差異化特別有感,不但要知道別人有什麼,然後把他有的,我做得比他更好;就算是我獨有的,也要想辦法提升,維持競爭優勢。

不過,隨著時代改變,我認為消費者不會只拿你跟房仲業比,還會跟他的生活、消費經驗在比,也就是各行各業。所以,每個階段我都會重新定義一次現在跟別人的差異,因為競爭一直在改變,要持續改革、持續創新、持續創造差異化。

擬定策略時,我覺得應該「見林再見樹」,就像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司徒達賢講的策略地圖,先確定未來樣貌,也就是公司願景,再來看每一個細節,邊做邊修。這很重要,沒有願景,不知道最後的樣貌,中間遇到任何問題都會感到徬徨。

Q:為什麼現階段想發展房市生態圈?
A: 加盟就像創業,對店主來說,是很大的投資。我們想讓店東在選擇加盟哪一個品牌時,將住商視為第一選擇。怎麼舉證?就用數字說話。

前面提過供客型總部的概念,我可以給分店 25 組客戶,但是現在房仲業競爭激烈,直營體系投入的人力和資源原本就比較大,業者又展開多品牌策略,大家要搶的不僅是案件與客源,還有人才。換句話說,供客已經不足以能留才,我們要做到讓加盟主用了我們的服務之後,用不慣別家的,轉換成本也很高。這是跟蘋果(Apple)學的,它封閉式的軟體結合硬體模式,成功讓使用者離不開它。

我們先界定,總部提供什麼服務,使用起來才最有價值。接著,投入很多資訊數位化成本,整合硬體、數據、服務與合作方的關係,建立「AI 智匯成交生態圈」。這個平台同時具有業務和經營功能,從找物件、屋主、買方、買賣雙方配對到簽約成交,都可以在生態圈實現。

以業務員找物件為例,可以在平台下條件,比方說台北市大安區 2~3 房的物件,總價 5000萬~8000 萬元,系統會自動蒐集 591 房屋交易網、樂屋網等 22 個平台的資料,告訴你今天有 2 個新上架物件,隨時掌握所有銷售案,而且資訊完整,不用像過去要自己一個一個搜尋,有助於主動開發,這就是用數位形式供貨、供客。

延伸閱讀:從現在起,永遠不要說 4 句話!否則你會在職場、家庭永久失去影響力

用行銷理念取代管理,以助攻業績爭取認同

Q:加盟店跟直營店的管理,本質上有什麼不同?
A: 管理概念在加盟店不適用,因為我不是店東的老闆,加上總部人力有限,不可能每天耳提面命。我認為,管理邏輯依然重要,但是要搭配行銷手法,簡單說就是「行銷式管理」。

不管是當初的組織設計,還是跨店聯賣制度、生態圈,都要把總部決策當成產品來行銷,最初不會 100% 都接受,但是經過你的說明,也許會有一半的人認同,從認同、去做的人開始進行口碑行銷,再慢慢擴大比例。所以加盟總部要推動一件事,不只要想清楚,還必須有完整論述基礎,讓大家發自內心相信,就像消費者願意掏錢出來買單一樣。

Q:加盟總部如何幫助分店經營?
A: 必須建立持續的輔導制度,而且一定要長期。以前推過一個專案,總部派一組人到分店駐店 2 周協助經營,但效果不大,因為當一組人進駐分店,大家會期待你去做事,而不是教他做事。何況短期性的教學,也不太能讓一個人脫胎換骨。

我們現在是每一季提供協助,包括我自己也會空出星期三下午,開放各店預約。我是業務出身,對分店經營有經驗,也很有心得。我會先看他近 3 年的數據,就像醫師診斷一樣,找出真正病因。店東常見的問題有 3 種:第一,還把自己當業務,短期會賺錢,工作夥伴不一定能成長。第二,把所有客戶交出去,這也有問題,因為人是靠不住的,你交給他,他以後可能會出去創業或做別的事。第三,店東脫離市場太久,知識慢慢貶值,沒辦法應付新的挑戰。

怎麼解決?我會先問店東,你在店裡就是總經理,產銷人發財資,這 6 項管理知識,你懂哪一個?如果角色還局限在業務,當然管不好店。我的建議是,除了自己要學習管理知識之外,還要有幕僚,培養行政管理人才,定期開會,這是組織良好運作的第一步。

再來我們要證明,總部可以幫助他業績成長,做法之一就是前面提到的供客,直接給你客戶。現在平均一個月可以導流 25 組顧客到住商不動產,16 組顧客到大家房屋。如果每兩個月 50 組可以成交一組,一組平均房價用 1000 萬元來算,佣金 5% 就有 50 萬元,等於總部一個月能提供加盟店 25 萬元業績。

Q:2023 年有 45% 業績來自跨店聯賣制度,怎麼做到分店願意「競合」?
A: 這也是總部協助分店增長業績的方式之一,但是這個策略背後是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在 20 年前提出來,不會有人理你。因為當時房仲業有 8 成是「專任約」,意思是簽約後,房子由我獨賣,如果被別人賣掉,佣金分配後我賺的錢只剩一半。人通常會有私心,只有自己賣不掉的物件,才會拿出來流通。現在環境不同了,超過 85% 是「一般約」,允許屋主委託多家房仲業者協助銷售同一個物件,要是別的品牌成交,你一毛錢都賺不到。

物件的相互流通很重要,也是必然趨勢。你本來孤軍奮戰,或初期案源和人力有限,加入住商聯賣,別家店能賣你的案子,你也可以賣別人的案子,就會創造綜效。我通常會用數字做溝通,我的案子拿出來讓你一起幫忙賣,最後我們彼此賺的錢都沒有變少,你要相信共好,所以開始推「共好區」。像「天母、士林、北投聯賣網」,就成為區域內 8 家加盟店的跨店流通群組。

總部不強迫,只是把好處講清楚,讓各分店選擇,包括自己組共好區、制定遊戲規則、推派委員等。最初一定有人觀望,發現做得好也會想加入,沒人會跟錢過不去,這樣大家都能創造更多成交機會。

089_精準洞察需求與環境變動,5階段策略,提升總部價值
經理人

競爭一直在改變,所以要持續改革、持續創新、持續創造差異化。


修_陳錫琮_住商機構董事長_2024-12-13_侯俊偉攝_ (2).jpg
侯俊偉攝

陳錫琮

1966年生,萬能工專土木科畢業,1988年進入信義房屋。2005年,信義房屋與住商機構深度策略合作,轉任住商擔任執行董事,2008年升任總經理,2020年接任董事長。帶領住商台灣從482家店增加至690家店;子品牌大家房屋從98家店增加至192家店;中國市場成長幅度超過200%。

住商機構

1979年成立,主要從事不動產經紀業,採加盟制度。1997年成為台灣首家突破200家加盟店的房仲業者,2003年進入中國市場,2014年成立子品牌大家房屋。現為台灣單一品牌、兩岸店數最多的房仲品牌。2024年預估台灣營收可達130億元。

Dos

1|選擇和執行一樣重要,找出最重要的事,把它做到最好。
2|持續跨領域學習,向不同產業取經。
3|定期檢視現況,不斷重新定義公司的競爭優勢。

Don'ts

1|不要把所有事都攬在身上,必須培養幕僚,適度分工。
2|不用命令、強制的方式推動政策,用行銷產品的方式來溝通說服。
3|不要太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應持續吸收最新市場資訊和知識。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