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莊彙翌

從營收 50 億到 270 億的接班傳奇!中傑二代的大膽擴張路:沒跌倒過所以不怕跌倒


一個行業,做多久才會做出興趣,體會出個中樂趣?
2001 年結束海外求學,中傑投資控股董事長兼執行長劉安哲聽從父母親安排,進到家族事業工作。直到入行 7~8 年,都還覺得,就「只是一門生意」,而且比想像中辛苦、複雜。
直到有個前輩對他說,「這個行業沒做 10 年,不知道喜不喜歡,因為你還不懂。」短短幾句,讓他停止胡思亂想,專心把事情學好、做好。
果真 10 年過後,他對鞋業的產業動向和技術,頗有心得和見解,開始覺得這一行「很有意思,就像人家說的,做一行愛一行嘛。」
劉安哲的姊姊劉瓊雯和弟弟劉佑軒,也都是一畢業就回家做事。2013 年,父親劉信國將經營權交給子女,3 姐弟仗著年輕,大膽勾勒起未來 10 年計畫,寫在一張 excel 表上:想跟大廠比比看,並且設下年營收 8 億美元的目標。
當時,中傑年營收約台幣 50 億元,工廠主要在中國。父親對於子女訂單還沒到手就想到海外(越南)設廠,質疑也反對。「那時候我和姊姊 30 幾歲,弟弟才 20 多歲,」劉安哲說,「年輕的好處是,沒有跌倒過,所以不怕跌倒。」
2024 年,中傑營收約新台幣 269.86 億元,創歷史新高。回首來時路,劉安哲說,「當下覺得是一個夢,回過頭發現,我們竟然真的按照這樣一個路徑在走。」夢想的實現,除了 3 姐弟強大的成長動力之外,還有技術實力的支撐,以及政經局勢的助力。
劉信國是皮鞋學徒出身,為中傑積累了皮鞋、休閒鞋、功能鞋等多種類鞋的製作技術,「客戶會把比較難做、有技術含量的鞋款給我們做。」
4 年賣超過 3000 萬雙的 New Balance 327 鞋款,最熱銷的前 3 年,都是中傑獨家生產。原本中傑還同步生產 237 鞋款(技術簡單、價格較低),隨著 327 大賣,「237 就轉給其他工廠做,我專注做 327。」
2016 年中美貿易戰,使品牌廠紛紛轉移生產基地以分散風險,「越南從開廠到現在,基本不缺訂單。」很多人誇中傑眼光好,劉安哲謙虛地說,「真的是運氣好。」
下一個 10 年計畫呢?劉安哲笑著說,「就是成長。」接著表示,「希望抵達 15~20 億美元的門檻。假如到時有更遠大的夢想,就再來規畫吧。」
第一個 10 年點燃產業熱情,第二個 10 年實現成長夢想
Q:畢業就回家幫忙,是原定的人生計畫?
A: 我 2002 年加入中傑,說實在的,那時候沒什麼想法,加上爸爸(創辦人劉信國)希望我回來,就順從家人安排。以前覺得做鞋就是一門生意,不知道這麼辛苦複雜,感受到這一點之後,頭已經洗下去,來不及了。進公司後,待過研發、資訊室、工廠品管,也負責過客戶品牌盈利。2013 年,父親覺得時機成熟,把我升任中傑鞋業(中傑投資控股子公司)總經理。
當時,我和姊姊(劉瓊雯,現任人資長)、弟弟(劉佑軒,現任總經理兼發言人)在辦公室討論未來,包括每年成長多少、在哪裡蓋廠等等。我們計畫10年後,營收成長到約 8 億美元(約新台幣265億元)。當下覺得是一個夢,回過頭發現,我們竟然真的按照這樣一個路徑在走。
Q:如何設想 10 年發展計畫?
A: 它就是一張 excel 表,列出哪幾年要做多少數量,中國和越南要多少雙、幾個倉,多少營業額,就這樣想出來。其實設定計畫時,我們不是先有具體數字,而是先有想法。想好了,就各司其職去做。我覺得這個方法還不錯,已經重新規畫好未來 10 年的發展路徑。有夢的力量很強大,一定要敢夢;不敢夢,就沒什麼未來。
我曾經跟團隊講,當年說要做到 8 億美元,我猜想 50% 以上的人都會說,這個人頭殼壞掉,但是我的個性就是很喜歡把一些重擔放在肩膀上,試著去扛起來的那種感覺。
Q:公司能夠照著夢想前進的關鍵?
A: 我最感恩姊姊跟姊夫的付出,沒有他們在越南耕耘 10 年,沒有今天的中傑。爸爸媽媽也非常支持,嚴父慈母,打磨我們的毅力。另一個是企業文化,我們姊弟接班時都還年輕,公司比較沒有明顯的階級,主管隨時可以進辦公室討論。假如有機會聽我們開會,說不定還會覺得像小朋友在玩。
有個前輩曾經跟我講,這個行業你沒做 10 年,不知道喜不喜歡,因為你還不懂。這讓我不會胡思亂想,把東西學好、做好。10 年後,當你對產業動向、技術都有自己的見解,其實很有意思,就像人家說的,做一行愛一行。
作為核心團隊,必須對事業多一點 passion(熱忱),愈有熱忱,就可以感受到裡面的變化。例如,工廠主管喜歡研究製程,就會願意創新;早期鞋子投入到產出要 2 天,製程全部調整過,4 小時就可以做出一雙鞋。
我喜歡走在路上看人家在什麼場景,穿什麼鞋子,觀察改變跟趨勢,有點職業病。出國逛街也去看鞋子,發現趨勢往 outdoor(戶外)轉變,回來跟團隊說,任何機會都不要放棄,團隊也馬上去了解、調整方向,動作很快。當核心團隊沒有站在第一線,訊息傳導會非常慢。
沒有跌倒過,所以不怕跌倒,產能先開出來,訂單自然會來
Q:擴大規模的夢想,曾遭到反對?
A: 我們當時年營收約 50 億台幣,想試著跟大廠比比看,父親覺得我們做不到。我比較固執,很多次去找他,有時候被罵、叫我不要再講,甚至把我趕走,我還是持續跟他講真正的好處。有時候我覺得,父親拒絕我很多事情,是想測試我的毅力,投資是真金白銀,他想確保你不會放棄。
很多人問我們怎麼接班成功,我覺得第二代對第一代創的業,一定要先感恩,採取否認過去的心態,做的改變會很激進;抱持感恩,就會用轉變的方式做改變,團隊也更能接受。
2013 年那時,我們真的很年輕,爸爸也很有勇氣,放給我們去努力,年輕的好處就是,沒有跌倒過,所以不怕跌倒,我們就是用很正面的態度看待所有事,一年當2年用。
Q:想擴廠,是因為有訂單進來?
A: 我父親的想法是先有訂單,我們不這樣想。我認為,公司要做大,才有競爭優勢,拿到大單。雖然當時還是區域性工廠,我們的目標是變成跨國工廠。
去越南設廠時,根本還沒有客戶要,只是覺得北越穩定,就先投資建廠,才開始和客戶談產能,客戶接受度高,就討論轉移訂單。我們滿有信心的,只要產能開出來,一定有訂單。我們都在一線跟客人互動,很能掌握客人動向,有些東西可以很快速去做。我的個性就是努力做啊,一定會順的,比較樂觀。像現在要去印尼設廠,客戶也都還沒說,但是我們有信心,跟當初去越南是一樣的感覺。
Q:不擔心沒訂單的自信來源?
A: 有一個關鍵是,中傑什麼鞋都能做,相較有些鞋廠只專門做足球鞋、戶外鞋或加硫鞋(帆布鞋,將橡膠和帆布組合,以硫化加溫形成的鞋),我們抗風險能力比較高。7~8 年前,HUGO BOSS 想做運動鞋款,但是合作工廠專做皮鞋,不會做運動鞋,就找到中傑,現在他們賣最好的鞋子,就是我們做的。
客戶知道我們的特色,會把比較有技術含量的鞋款給我們做。我曾聽團隊說,這個某某廠做不了,轉過來給我們做。我們的 ASP(客單價,average selling price)在同行裡相對較高,也是得到客人認同的展現,長久下來,客戶就離不開你。
Q:怎麼成為 New Balance 前 3 大供應商?
A: 我們和 New Balance 合作 40 多年了,鞋廠和品牌合作,沒出大問題,通常都會持續。我們一開始幫 New Balance 做的是少量多樣、相對沒人願意做那麼多的休閒鞋款,直到 2016 年設立研發中心,訂單就起來了,當時年生產約 600 萬雙,之後最高產量可到 2400 萬雙。我們目前給 New Balance 的研發中心就叫 lifestyle,客人覺得我們做這一類型的鞋子,就是比別人好看。
當初做 New Balance 研發中心,要投入 300~500 萬美元成本,我前後溝通大概 6 次以上,有點像是跟父親簽軍令狀的感覺,最終他同意了。希望規模擴大,就必須投入這樣的研發中心,才能更好地服務客戶。
Q:4 年賣超過 3000 萬雙的 New Balance 327 鞋款,中傑如何取得獨家?
A: 這款鞋子設計了一個大 N,沒人知道會不會賣得好,我們看到鞋圖,覺得滿有意思的,就飛到美國爭取獨家,他們的開發副總也答應了,因為預估10萬雙,不是預想的熱門款,沒想到一推出,哇,最高 1 個月生產 70 萬雙。
鞋業品牌很重視供應鏈,因為不同工廠做出來的東西不一樣(設計、板子),在客戶心中,中傑被定位為比較有技術的工廠。做 327 鞋款時,我還同時做 237 鞋款(技術簡單、價格較低),當 327 大賣,237 就轉給其他工廠做,我專注做 327。327 推出前 3 年,都是中傑獨家生產,第四年才有其他供應商加入。品牌也說,不要再做 327 了,去做新一點的。鞋子都有生命周期,做了最紅的3年,可以升級做更高單價的鞋款,否則當這個鞋型銷量掉下來,風險會大很多。
Q:也循相同模式,成立其他品牌研發中心?
A: 當然我們要覺得客戶品牌有潛力,願意投資品牌、打廣告。像安踏跟李寧,都在港交所上市,獲利也高,是中國市場前 2 大,應該能獲得不錯的成長。
每個研發中心,基本上是獨立運轉,商業機密不能 share。New Balance 有 500 個專人服務,品牌方也派了 20 個人,包括設計師、開發人員在工廠內部;李寧跟安踏各 200 人。
投資研發中心也不是我單方面要蓋就蓋,品牌覺得工廠能力沒有匹配、無法提供足夠價值,也不會希望你投入。我們的客戶不會來來去去,已經在配合的,通常可以做很久。現在共有 4 個研發中心,分別給 New Balance、李寧跟安踏,第四個是多品牌的。
Q:擴廠、蓋研發中心,也要品牌真的下單?
A: 真的是這樣,做生意要大膽做決定,也要運氣好。2013 年接班後開始蓋廠,訂單順勢上來。第一波成長是由於 New Balance 在中國內需市場突然從 100 萬雙跑到 2000 萬雙,抓到這個商機。2016 年川普上台,對中國加重關稅,很多訂單流到越南廠,越南從開廠到現在,基本不缺訂單。很多人說你們眼光好,我都說真的是運氣好。
2020 年新冠疫情,大概 3~4 個月客戶都不下訂單。我們開始盤點資產和現金,算出完全沒訂單,大概可以撐 9~12 個月。沒想到剛算完,就因為疫情帶動戶外休閒風潮,行業又開始下單,狀況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糕,甚至更好,2021 年又跳了 1000 多萬雙上去。
用企業文化凝聚團隊共識,用快速決策強化組織優勢
Q:從基層到執行長,領導力的關鍵是什麼?
A: 我覺得是 vision(願景)。你期待公司變成什麼樣子、有什麼樣的企業文化?這很關鍵,製鞋人多,我們光做研發的就大概 1200 人,實際產線約 2 萬 8000 人,與其每天做管理,不如讓他們深信企業文化。
2013 年接總經理,我每個月開會,上台簡報,對著核心團隊講我們要強化什麼,包括品質、交期、成本和服務,也是在那時候,訂了企業文化叫作傳承、謙卑、學習。有幹部說我像牧師,一直講一直講。
維持企業文化最好的方式,是核心團隊站在一線,在辦公室喊口號重視品質,一點用都沒有。每天到現場走動,就不會跟團隊脫節,你講的東西,團隊都懂,帶回來的資訊最正確,做的決策也最快。當所有決策都環繞著這樣的態度跟文化,團隊就會調整。
我最近跟團隊講,過去10年都是大公司吃掉小公司,這幾年感覺是反應快的公司把慢的吃掉,中傑會是受益者,因為我們反應快。
Q:為何選傳承、謙卑、學習為企業文化?
A: 中傑是家族企業,進到公司的都是家人。家族傳承,你會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下一代,我想比喻經理人帶部屬,要不厭其煩地把最好的教給他,教出優秀經理人,你自己會愈往上層走;而你傾囊相授,團隊也會有安全感。家族企業既要企業化經營,各司其職、尊重職場倫理;也要把團隊當家人,當企業不好,大家不會鳥獸散。
至於謙卑,我們希望中傑沒有驕傲的人,一旦驕傲,就是小看競爭對手,離失敗就不遠了。不能空有謙卑,要有知識可以教下一代,所以要學習。2024 年加了進取,迎接下一個 10 年的成長。
劉安哲
1979 年生,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組織行為與商業政策系畢業。2001 年加入由父親劉信國、母親劉何玉鈴創立的中傑,歷任研發組長、資訊副理、品牌負責人等職務,2013 年擔任中傑鞋業總經理,與姊姊劉瓊雯(現任人資長)、弟弟劉佑軒(現任總經理兼發言人)合力擴大營運規模,2019 年共同接班,現任中傑投資控股董事長兼執行長。
接班後,一定要先感恩,因為當你否定過去的時候,你所做的變革就會很激進。
Dos
1|公司要做大,才有競爭優勢,拿到大單。
2|專注當下,把事情學好、做好。
3|有夢的力量很強大,一定要敢夢。
Don'ts
1|核心團隊沒有站在第一線,訊息傳導會非常慢。
2|「成長」不一定完全看營收,也可能從品質、技術或內部體質著手。
3|當你覺得驕傲,就是小看競爭對手,離失敗就不遠了。
中傑投資控股
1983 年成立,主要代工製造、設計皮鞋、運動鞋、登山鞋等鞋種,截至 2025 年 1 月,在中國、越南有 15 個製鞋工廠(包括建廠中)、4間研發中心,主要服務客戶包括 New Balance(為前 3 大供應商)、安踏(FILA 為旗下品牌)、李寧、Clarks、lululemon 等品牌。2024 年營收約新台幣 269.86 億元,年成長 18.68%,2025 年 3 月掛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