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麻愷晅

周休 3 日實戰手冊|不調降產能、不增人力,如何縮短工時?


企業實施周休 3 日,原本是希望透過縮短工時,讓員工獲得充分休息、減輕壓力,進而提升工作效能。然而,有些公司推行後,反而讓員工壓力倍增,甚至得加班。
《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評論》(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的文章〈Why Four-Day Workweek Experiments Fail〉指出,主要因企業未找出拖累生產力的工作流程。僅把舊有的工作方式,套在更短的工作周上,反而讓員工更疲憊。
只開必要的會議,消滅浪費時間的日程
因此,企業需要重新設計工作流程。《如何縮時工作》認為,公司應該重新安排每日時程表,擠出連續、不受打擾的時段,讓員工能夠集中注意力在最重要的項目。
攤開時程表,會議可能是首先動刀刪減的日程,因為它吃掉大量時間,卻無助於生產力。《1 小時做完 1 天工作》指出,許多會議其實毫無意義。舉例來說,開會時各部門輪流報告,行動方案直到最後才討論,第一個都還沒談完,就已過了 2 小時。最後不僅沒有結論,還得再開一次會。
為了讓每場會議產生實質效益,主管需要了解開會目的,並做出取捨。《怦然心動的工作整理魔法》指出,如果只是公布資訊,可以用其他方式替代,應該把會議留給討論和決策。開會前需要提供議程,幫助受邀者決定自己有沒有必要參加,並允許部分人不參加,確保有權力採取行動或做決策的人出席更重要。《丹麥式幸福工作法》亦提到,人數少,討論就快,沒有出席的人也可把時間用在其他工作上。
開會時,則需要控制時間,《1 小時做完 1 天工作》建議主持者開場即說明目標,並告知會議時間的分配,以及得出結論的方法。例如此次會議是決定A計畫的重要事項,會議時間一小時,10 分鐘讀資料,討論 20 分鐘,剩下的 30 分鐘做出結論。當縮小到 2~3 個方向時,希望最後由某主管來決定。主持者也需在會議近尾聲時,確認會後的任務和行動。
盤整零碎時間,創造讓員工專心投入的環境
除了檢視會議的必要性,整理工作日的零碎時間,也能讓員工專注做事。《如何縮時工作》舉例,軟體公司 Planio 為了避免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工作時因為客戶來電而被打斷,他們規畫特定時段,讓員工不用接電話或處理 email。
更具彈性的做法是讓職員不用朝九晚五。美國媒體《今天》(Today)的報導曾提到「窗口工作」(window working)的模式,讓員工自主決定工作時間與地點。例如,職員若上午 10 點後生產力高,可等到 10 點後再開始工作。下午 4 點後也可以照顧小孩、煮晚餐,自由調整工作節奏,兼顧產能與生活品質。
雖然企業可能會擔心員工工時減少後,減少產出或偷懶,但遠距辦公其實能幫助工作者集中注意力。《時代》(TIME)雜誌指出,研究發現員工進辦公室,專注力會被談話或無關工作的互動干擾。
如果主管還是不放心,可以運用工具管理。《遠距工作這樣做》建議導入專案管理系統,例如適合小專案的 Trello、用於軟體開發等複雜專案的 Redmine。這些工具就像是團隊版的待辦清單,幫助主管追蹤下屬的工作。
工作時間能被高效運用,員工便不用加班,即使尚未實施周休 3 日,也能提升效率,當企業考慮調整工作日,亦能確保時間變短也不會增加壓力,順利轉型。
最後則是提醒企業,邁向縮短工時的目標,不必拘泥於一周4天的形式。全球廣告代理商威頓與甘迺迪(Wieden+Kennedy)位於倫敦的辦事處維持一周工作 5 天,但減少每日工時,讓創意腦休息。美國一家提供雲端資料庫服務的公司蟑螂實驗室(Cockroach Labs)讓員工花 4 天在客戶與常規工作上,周五時間則可自由運用,例如進修、找尋靈感,維持團隊的創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