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王貞懿

AI 時代,比技術更重要的能力是什麼?IBM 高層用「這題」篩選人才


IBM 副總裁兼總經理柯琳・史克拉(Corinne Sklar),在職業生涯中聘用過數千名員工,20 年來,她用這個問題識別人才:「你人生第一筆收入是怎麼來的?」
一個問題看透求職者是否主動
「我要找的人不會先請示再行動,而是會主動出擊推動計畫。」史克拉這樣解釋她的用人標準。
別小看這個問題的威力。她說,這能看出一個人是否具備主動出擊的特質,而不是消極等待機會上門。
會如此重視「拼搏精神」,源自史克拉的親身經歷。7 歲時,她在萬聖節挨家挨戶販售自製的 25 美分的書籤。當客戶抱怨書籤是用美勞紙製作時,機靈的她立刻提議:「我可以幫你護貝,只要 50 美分。」
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有相似的早期創業經歷。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從小就挨家挨戶賣可樂、送報紙、賣高爾夫球,13 歲時還因為騎腳踏車送報賺了錢,人生第一次報稅。
億萬富翁馬克・庫班(Mark Cuban)12 歲時,爸爸告訴他想要新球鞋就得自己存錢。於是他花 3 塊錢跟朋友買垃圾袋,再用 6 塊錢賣給鄰居。他還會親自上門推銷:「以後需要垃圾袋就打電話給我,我直接送到府。」這種主動積極的態度,為他後來的商業版圖打下基礎。
AI 時代重視的人才
隨著 AI 浪潮席捲職場,這種「主動出擊」的特質變得更加珍貴。
Salesforce AI 主管戈文德拉詹(Jayesh Govindarajan)指出,隨著系統自動化程度提升,員工的主動性遠比傳統程式設計技能重要。企業需要能識別問題並主動解決的人才,而非等待指令的執行者。
微軟 CEO 納德拉(Satya Nadella)也呼應這個觀點,提出從「無所不知者」(know-it-all)轉向「學無止境者」(learn-it-all)的文化轉型。他在 2024 年的一次訪談中比喻:「如果學校裡有兩個孩子,一個天賦更高但自認無所不知,另一個天賦較低但學無止境,後者會比前者表現得更好。」
「學無止境」的背後,其實正是史克拉強調的主動出擊精神。不滿足於現狀、願意持續探索的人,往往也是那些會主動創造機會的人。
重新定義職場競爭力
當 AI 逐漸接管例行性工作,人類價值的核心正在重新洗牌。過去企業重視的技術硬實力,如今正讓位給更珍貴的軟實力 —— 主動性、創造力,以及最重要的「拼搏精神」。
「你人生第一筆收入是怎麼來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正重新定義職場競爭力的核心標準 —— 真正的人才不是等待機會,而是創造機會。
延伸閱讀/
別再說「改天聊」!高情商人士都在用 5 句話結束對話,讓人更想和你保持聯繫
壓力會讓你的細胞,比實際年齡老好幾歲!4 招逆轉老化,養成抗發炎體質
(本文出自商業周刊,原文標題為:什麼樣的求職者,頂尖企業最喜歡?IBM 高層 20 年來只問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