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unsplash

OpenAI 資本重組!與微軟走入「開放式關係」,對雙方都更有利?

2025-10-31 撰文 李岱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生成式 AI 的時代推手 OpenAI,原本是以「非營利研究機構」自居,但 2025 年 10 月 28 日,它宣布完成資本重組,正式成為一家 公益性公司(PBC,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

外界普遍解讀,這是為未來的 IPO 鋪路。但若只是為了上市,OpenAI 大可不必大費周章重寫公司結構。

真正的關鍵在於:它想從微軟(Microsoft)的庇蔭下,獨立出來。

自 2019 年起,微軟不僅是 OpenAI 最大的投資者,也幾乎壟斷它的基礎設施,模型運算全靠 Azure 雲端、產品也整合進微軟生態,兩者的關係更像附屬而非合作。

在關係如此緊密的情況下,OpenAI 為什麼還要選擇這個時機、這種方式,重新定義自己?

OpenAI 完成資本重組,與微軟進入「開放式關係」

要理解這場資本重組,得先搞懂 PBC。這是一種介於營利與非營利之間的企業結構,它允許公司在追求股東利益的同時,將「公共利益」納入章程,並受到法律保障。

對 OpenAI 而言,意義重大。

它的董事會從此可以合法地在決策時考慮「確保 AGI( 編按:通用人工智慧,能夠在任務中做出媲美或超越人類的智力表現 )造福全人類」這個使命,而不必只顧短期利潤。若有投資人指責公司「沒盡力賺錢」,董事會可用「我們在實現公共利益」作為辯護理由。

這個結構,解開了 OpenAI 長年的矛盾。因為它的宗旨是要開發「造福全人類」的 AI,但開發 AI 需要天文數字的資金:你要怎麼既當聖人,又向投資人要幾百億美元?

於是 2023 年 11 月的宮鬥劇上演。董事會突然解雇 CEO 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理由是他過度推動商業化,違背了安全使命。5 天後,奧特曼在員工與投資人壓力下回歸,董事會則改組。這場混亂讓外界開始問:這家估值數百億美元、宣稱「為全人類利益」的公司,究竟屬於誰?

所以 PBC 的設立,讓 OpenAI 可以名正言順地既追求商業成功,又堅持原始使命。而董事會以後做決策時,不用只想著股東利益,也要考慮「這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延伸閱讀:大家用 ChatGPT 做什麼?OpenAI 首度揭露數據:「非工作」用途才是主流

微軟為何捨得放掉 OpenAI 這條養肥的大魚?

如果你是微軟,過去 6 年在 OpenAI 身上投資了 130 億美元、擁有其 1/3 股權,還有獨家雲端服務權,所有 OpenAI 的模型都必須運行在 Azure 上。改組後,這些條件幾乎全被鬆綁,而且股權被稀釋(從 32.5% 降至 27%)、獨家權削弱(OpenAI 能與其他公司共同開發產品)。

這原本是多麼有利的位置。為什麼要同意改變?

因為在舊協議中,OpenAI 可自行宣布「實現 AGI」,微軟的獨家權利就會自動終止。而新協議新增一項條款:當 OpenAI 宣布「實現 AGI」時,必須由獨立專家小組驗證結果,協議中亦設定驗證程序與時限。微軟的智慧財產權則延長至 2032 年,並涵蓋 AGI 後的模型,等於確保微軟能穩收 10 年的技術紅利。

這意味著:雖然微軟不能永遠綁著 OpenAI,但 OpenAI 也不能隨便宣布 AGI 來擺脫微軟。

同時,微軟也獲得了另一個關鍵權利:可以自主追求 AGI 或與其他公司合作。這讓它得以布局更廣,與 Anthropic、Mistral 等 OpenAI 的競爭對手結盟。

從商業角度看,微軟並沒有吃虧。雖然股權比例下降,但投資價值暴增 10 倍(從 130 億到 1350 億美元)。而 OpenAI 承諾的 2500 億美元雲端支出,即使分攤到 10 年,每年也有 250 億美元的穩定收入。

他們仍然是合作夥伴,但不再獨占對方。微軟已經在跟 Anthropic(OpenAI 的主要競爭對手,發展大型語言模型 Claude)建立關係。OpenAI 則在資本重組完成的前後,火速與甲骨文(Oracle)、AMD、博通(Broadcom)簽了一系列大單。

延伸閱讀:「我的孩子很可能不會上大學」OpenAI 奧特曼如何描繪 AI 與人類共存的世界?

對 OpenAI 來說,為什麼是現在?

時間點同樣關鍵。

首先是估值,OpenAI 在資本重組時的估值高達 5000 億美元,是最理想的股權稀釋時機。微軟股權雖降,但價值反而上升。

其次是虧損。OpenAI 今年預計虧損約 140 億美元,仍處於「燒錢期」,而奧特曼承諾要到 2029 年才能實現正現金流。資本重組、籌資、穩定供應鏈,都是為這 4 年的長跑預作準備。

還有一個外部因素:監管壓力。

2024 年以來,美國、歐盟、中國都在收緊 AI 監管。在這種環境下,一個治理混亂的公司很難與政府打交道。PBC 給了 OpenAI 一個可以展示的「社會責任」證明。

當政策制定者質疑「你們開發 AGI 是為了什麼?」時,OpenAI 可以名正言順地說:「我們在法律上有義務考慮公共利益。」

新協議裡還有個條款:OpenAI 可以向美國國防部、情報機構提供服務,不受雲端供應商限制。

OpenAI 正在把自己定位為「國家級 AI 基礎設施」,不只是商業公司,而是對美國科技戰略至關重要的資產。這種定位能提供政治保護。當公司遇到困難時,政府有動機介入。

不再是非營利研究機構後,OpenAI 將成為「大到不能倒」的公司!

那轉到 PBC 之後,OpenAI 接著將怎麼下企業經營的這盤棋?

先從近日的合作動向來看。9 月底,輝達(NVIDIA)注資 1000 億美元;10 月初,與甲骨文(Oracle)簽訂 3000 億美元的雲端合約。一周後,與 AMD 達成協議,OpenAI 承諾購買大量 GPU 晶片,AMD 則給予 OpenAI 最多 10% 的股權。同月,與博通(Broadcom)的合作浮出水面,雙方要共同設計 OpenAI 自己的客製化晶片。

11 月,OpenAI 宣布在密西根州建設「星際之門」(Stargate,由 OpenAI、軟銀、甲骨文和投資公司 MGX 聯合創立。計畫至 2029 年在美國的 AI 基礎設施上投資高達 5000 億美元)項目的第 7 個數據中心。其所需的運算容量,相當於整個紐約市的平均用電量。

由此可見,OpenAI 正在從一個大型語言模型公司,逐步邁向垂直整合的 AI 帝國,全面掌控 AI 產業鏈:

- 底層是晶片和算力。 與科技巨頭簽約,並啟動星際之門計畫,讓 OpenAI 擁有自己的數據中心,不必完全依賴別人的雲端服務。

- 中層是模型和平台。 ChatGPT、Sora、DALL-E,這些是 OpenAI 的核心技術,數百萬開發者也基於它們開發應用。一旦生態建立,切換成本就很高。

- 上層是終端用戶。 ChatGPT 有 7 億名周活躍用戶。這些用戶產生的數據又被用來訓練更好的模型,形成飛輪效應。

OpenAI 正逐漸成為 AI 時代的基礎設施壟斷者,就像 AWS 控制雲端、Google 控制搜尋一樣。從天價的投資金額、融資等,都可看出 OpenAI 已經是「大到不能倒」的公司。

核稿編輯:王宥筑

繼續閱讀 AI 生成式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