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遠見提供

摩爾定律放緩,台灣如何延續半導體優勢?台積電前高管蔣尚義揭下一張王牌

2025-11-06 李岱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灣半導體讓世界看見製造實力,但 AI 時代的戰場,已不再只是製程與晶片的比拼。根據 Tortoise Media 的《The Global AI Index》,台灣在 AI 硬體基礎設施排名全球第 4,但整體 AI 生態表現僅列第 21 名,凸顯出「硬體強、軟體弱」的結構性隱憂。

這代表我們的優勢在晶圓廠,但未必在系統平台;能量產晶片,卻不一定能定義未來的 AI 產品。台灣若想繼續當半導體產業的領頭羊,必得抓住 AI 的商業機會,問題是,下一步該怎麼走?2025 年遠見高峰會上,台積電前共同營運長蔣尚義、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從技術與結構 2 個角度,思考台灣的下一步。

摩爾定律放緩,台灣半導體業的下一張王牌是?

「當摩爾定律慢下來之後,封裝業的機會就來了。」蔣尚義直言,過去數十年台灣靠著摩爾定律(編按: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 18 到 24 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效能提升、成本下降。這個定律推動了過去半世紀的科技進步。)在電子產業站上風口,但當製程微縮逐漸逼近物理極限,就會威脅到龍頭地位、被競爭者追趕,這對台積電來說,既是威脅也是轉機。「系統設計」與「先進封裝」將成為主導一切的關鍵。

蔣尚義是張忠謀口中「第一個被賦予技術領先使命」的研發主管。帶領台積電研發團隊從幾百人一路成長至 7000 人以上,並推動多項製程世代突破。

2009 年,他就預見了摩爾定律放緩的趨勢,力主投入「先進封裝」技術,強調「不是一般封測,而是能超越摩爾定律的先進封裝」,促使台積電建立起從製程到封裝的完整技術版圖。

臺北市長蔣萬安(左起)、鈺創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盧超群、鴻海科技集團董事蔣尚義、前經濟部長尹啟銘 ,探
臺北市長蔣萬安(左起)、鈺創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盧超群、鴻海科技集團董事蔣尚義、前經濟部長尹啟銘。
遠見提供

蔣尚義:台灣必須從專注先進製程,跨到封裝、系統、應用的跨領域整合

在他眼中,目前 AI 應用仍停留在「基礎建設階段」:大量的 AI 資料中心(data center)需求雖然驚人,但真正的 AI 應用產品尚未出現。「過去手機作為驅動者,單一產品就能帶動整個產業;但未來 AI 將走向多元化應用,包括邊緣運算、AIoT、智慧汽車、機器人、智慧家庭。」蔣尚義指出,這種從「單一產品」到「多元化產品」的轉變,將徹底改變半導體產業的遊戲規則。

小晶片(Chiplet)技術成為破局關鍵。蔣尚義解釋,例如 3 奈米晶片,過去 IC 設計公司需要投入 2 億美元設計,且產品必須能賣出 10 億美元以上,才符合投資報酬率,多數企業根本無力負擔,只有大型玩家如蘋果(Apple)、輝達(NVIDIA)才玩得起。現在,「小晶片可以降低進入門檻,讓更多廠商有能力開發差異化產品。高端運算只需要用在關鍵部分,其他部分可以用成熟製程,這樣應用多、量就大。」

小晶片的概念就是把原本要用最先進製程做成的「一整顆晶片」,拆解成好幾個小晶片,再透過先進封裝技術組合起來。一家新創公司可能只需要設計 NPU(神經網路處理器,專門做 AI 運算,多為邊緣 AI 所用)這一小塊,其他部分可以用現成的小晶片組合,這樣「應用多、量就大」,產業生態會更活絡。

延伸閱讀:半夜廠房出事,也能在 1 小時內動員整個團隊!台積電怎麼做到的?

而在製程微縮放緩的趨勢下,先進封裝更是台灣不能錯過的戰略制高點。「過去封裝進步相對較少,但現在封裝已經不只是把晶片裝起來那麼簡單。」蔣尚義強調,CoWoS 等先進封裝技術的概念已經改變,必須從「系統設計」的角度出發。

例如,客戶需要的不只是「幫我做一顆晶片」,而是「幫我解決這個運算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從系統層面思考:哪些功能用小晶片組合最划算?哪些部分該用先進製程?如何封裝才能達到最佳效能?

「系統設計才主導一切。」這也是他當年在台積電力推先進封裝部門的核心邏輯:把封裝視為製程技術的延伸,而非單純的後段製程。不只懂製程,還要懂封裝、懂系統、懂應用,這種跨領域的整合能力,才是台積電最難被複製的護城河。

台灣有強大的硬體實力,未來需要靠軟體在 AI 時代立足

50 年前,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為台灣埋下半導體產業的種子,讓台灣立於世界之巔;現在,AI 時代再次逼問我們:那顆種子,能否長出新的果實?

「台灣如果不了解 OpenAI 要做什麼,硬體代工就做不好。」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指出。

鈺創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盧超群。黃菁慧攝.JPG
鈺創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盧超群。
遠見提供

盧超群曾在 IBM 美國研發總部開發「世界最快的 DRAM」。1991 年,37 歲的他接到李國鼎的召喚,決定從美國回台創業。李國鼎當時對他說:「台灣如果沒有自己的半導體產業,我們辛苦建立的資通訊產業將撐不住。」

延伸閱讀:一手創辦台積電,張忠謀退休後為何不續任董事?背後是對這件事的堅持

如今,盧超群認為台灣再次站在相同的十字路口。「台灣半導體產業經過 40 年發展,異質整合技術衍生出一大堆創新方法。為什麼台灣散熱股票這麼紅?因為美國做不來!」他毫不掩飾對台灣硬體實力的信心,「台灣已經打定半導體產業架構。只有台灣可以做到代工,台灣知道問題在哪裡。」

但盧超群更擔心的是台灣面臨的 2 個挑戰:

第一是「老」,對於軟體理解不足。 他觀察到 OpenAI、輝達、AMD、Google、微軟(Microsoft)之間複雜的競合關係,指出真正的 AI 核心是軟體與應用,而這正是台灣最薄弱的環節。

第二是「少」,人才資源匱乏。 「沒有資源怎麼用人才?年輕人要吃飯養家,沒有資源無法創業。」盧超群提到,當年 37 歲的他有李國鼎支持,40 歲不到就能開創事業;但現在同樣年齡的年輕人,卻因為缺乏資源而難以發揮。

盧超群:台灣需要複製李國鼎方法,發展「主權 AI」

面對這些挑戰,盧超群提出:建立「主權研發產業執行中心」,複製李國鼎那一套。他強調,資金不能由政府直接出錢,而是「從半導體、AI 獲利企業徵收研發稅,外資來台做研究也要繳費」。這筆錢用來支持產官學研合作,「讓愛護華人、愛護台灣的人才回流,把 OpenAI 的技術搞懂,發展主權華文 AI。」

「李國鼎當年的哲學是:你要開公司,我就讓你開公司。他讓 Morris(張忠謀)上台談想法,也讓我這種小咖有機會表現。」盧超群回憶,當年李國鼎給了約 60 億元經費,讓人才有資源做事。

「今天我們需要的就是這個,給年輕人舞台、給資源、讓他們去闖。不是要他們變成 OpenAI,而是要把 OpenAI 拉進來合作,發展具有台灣特色的 AI。」

盧超群擘畫三階段產業策略:短期,做好現有代工業務,透過媒體宣傳台灣優勢;中期,彌補半導體低階技術與人才資源不足;長期,建立自主研發能量,即使與國際夥伴合作,也要保有核心能力,「我們可以找微軟合作,但老本不能丟。沒有自己的核心能力,談什麼都是空話。」

核稿編輯:王宥筑

繼續閱讀 台積電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