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老闆高喊資安,自己卻帶頭「翻牆」!企業 AI 轉型的尷尬真相:68% 高管偷用外部工具
分享
全球企業正陷入一場 AI 軍備競賽,但在鉅額投資的背後,卻隱藏著令人尷尬的「治理黑洞」。
根據生產力軟體商 Nitro 於 2025 年 11 月發布的最新調查報告《企業 AI:炒作背後的真相》(暫譯,原文為 Enterprise AI:The Reality Behind the Hype),這份針對美、英、加 3 國超過 1000 名專業人士,其中包含 103 位高階主管的調查指出,高達 61% 的受訪企業已經投入超過 1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3.14 億元)部署 AI。然而,調查發現: 儘管企業內部設有 AI 使用規範,但高階主管違規的比例卻高於一般員工。
企業內部的「影子 AI」造成亂象
報告指出,「影子 AI」(Shadow AI) —— 即員工擅自使用未經公司批准的消費級 AI 工具 —— 在企業內部氾濫成災。
最令人震驚的數據在於,高達 68% 的高階主管承認在過去 3 個月內使用了未經批准的 AI 工具,比例甚至遠高於一般員工的 50%。顯示企業內部的 AI 工具存在功能或整合性不足的問題,導致連高層都寧願冒險尋求外部工具來解決問題,形成一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數位治理亂象。
33% 員工坦承將「機密數據」餵給 AI,財務紀錄與合約全看光
「影子 AI」的猖獗並非只是違規使用軟體這麼簡單,它直接導致嚴重的數據外洩風險。Nitro 的調查數據顯示,有 33% 的員工承認,他們曾經將公司的機密資訊輸入到未經審核的 AI 工具中。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數據的敏感程度,在這些外洩案例中,69% 包含客戶資料,62% 涉及財務紀錄,甚至有 56% 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約文件。企業最核心的商業機密,可能正在不知不覺中流向不受控的第三方平台。
自我感覺良好的高管,自己就是資安漏洞
調查還發現一個巨大的認知落差,82% 的高階主管對於自家企業使用的 AI 工具安全性「有信心」,但現實卻是,這些充滿自信的高管中,有大半數自己就在使用不安全的外部工具,且對於員工將機密數據外流的情況缺乏有效掌控。
報告將這種狀況形容為「治理缺口」,雖然企業投入資源進行 AI 培訓,且 89% 的高管認為培訓品質優良,但只要內部工具不夠好用,員工仍會求助於外部工具,讓資安防線形同虛設。
導入 AI 比企業高層想得更有效率!「這種工具」每周替員工省下 9 小時
儘管「影子 AI」帶來資安隱憂,但報告也挖掘出企業在 AI 轉型中的一大成功:文件處理。
與其他還在尋找用途的 AI 專案相比,專門用來萃取資料、處理 PDF 和摘要合約的 AI 工具已經被廣泛使用,高管使用資料萃取工具的比例更高達 95%。這些工具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們解決了具體且經常重複的問題,而且不需要員工改變原有的工作方式,被認為是企業導入 AI 最成功的案例。
而且高層嚴重低估了 AI 帶來的生產力紅利。
調查顯示,半數高管預期 AI 每周僅能為員工節省 5 至 10 小時,但實際數據更為驚人。89% 的員工回報透過 AI 處理文件任務,平均每周能節省超過 9 小時的時間。
若以一家擁有 1000 名員工的企業計算,這相當於每年釋放 48 萬小時的工時,換算成生產力價值高達 26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8.2 億元)。
此外,一項 1000 萬美元的 AI 投資,僅需 5 到 6 個月就能完全回本,隨後的年度投資報酬率(ROI)更高達 2.5 倍。
專家籲:給員工「符合需求的工具」比培訓更重要
報告指出,70% 的受訪企業計畫在未來 12 個月內,加碼投資超過 1000 萬美元在 AI 項目上,顯示市場對於 AI 的長期價值仍具高度信心。
但資金也必須用對地方。報告分析,員工和高管使用未經批准的工具,主要原因並非缺乏 AI 培訓 —— 事實上有 63% 的員工對現有培訓感到滿意 —— 而是因為官方工具缺少關鍵功能、整合性不佳,或是操作過於複雜。
企業未來的 AI 策略不應再追求「全面轉型」,而是要鎖定「具體且可衡量成效」的高價值應用場景。報告建議,企業必須正視「影子 AI」反映出的真實需求,引進那些像消費性軟體一樣好用,同時又具備企業級資安防護的工具。
只有當官方工具真正好用時,員工才會停止尋求外部解決方案,進而堵住數據外洩的缺口。
資料來源:Enterprise AI:The Reality Behind the Hype;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