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陳盈螢
同為百年企業,為何資生堂慘虧、花王卻逆風翻盤?關鍵分水嶺:「速度」
分享
日本化妝品龍頭資生堂社長藤原憲太郎,近日拋出震撼彈:今年資生堂的財測將從原先預估的獲利 60 億日圓,大幅下修為虧損 520 億日圓。
這是資生堂創立以來最巨額的虧損,更是該集團連續第二年出現赤字。
為何出現如此龐大的虧損?資生堂解釋,主因除了中國與旅遊零售市場蕭條外,他們於 2019 年業績頂峰時收購的美國護膚品牌醉象(Drunk Elephant)表現不如預期,被迫提列 468 億日圓的商譽減值損失。
資生堂虧損、花王獲利翻倍,兩大龍頭為何兩樣情?
反觀同樣擁有百年歷史的花王,情況卻截然不同。2022 年時,花王的營業利潤也曾腰斬至疫情前的一半,卻在去年成功止跌回升,營收年增 6.2%,淨利更年增 25.1%。今年前三季更是營收、獲利雙成長,獲利已達 1149 億日圓。
同為百年企業、同為日本極具代表性的美妝保養品牌,資生堂與花王,為何兩樣情?
花王之所以能止跌回升,第一步是果斷「瘦身」 。他們出售經營二十多年的低毛利事業,例如關閉中國紙尿布工廠、出售兒茶素飲料給麒麟,並將寵物用品事業賣給雅詩蘭黛等,成功改善了獲利結構。
關鍵變革:瘦身止血只是基礎,「敏捷造血」才是核心
但要能逆勢翻轉、重回成長軌道,真正的關鍵在於花王社長長谷部佳宏,推行了一項新制:他把「速度」當作口號, 導入敏捷式開發,改變決策模式,更翻轉過去「不允許失敗」的研發文化。
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日本研究碩博士學位學程主任李世輝指出,花王之所以能快速命中市場,關鍵在於掌握了 AI 時代的致勝法則: 「行銷與研發合而為一。」
當企業越懂得整合數據,就越能在產品成形前精準預測:消費者偏好的功能、香氣、設計以及價格接受度。如此一來,不僅大幅縮短開發時間,更能有效降低失敗率與資源浪費。
打破部門高牆:行銷與研發合一,用數據建立共同語言
過去,花王研發新品牌需要兩到三年;但在新制下,半年就能拍板定案。
如何提升速度?長谷部佳宏的第一步,是將產品研發團隊從過去的「矩陣式」改為「敏捷式」。
也就是說,現在他們的研發團隊,不再是一層層呈報,等到商品研發好,再交由行銷團隊包裝;而是由行銷、會計、法務部門主管派出代表,讓這些不同部門成員,直接出現在產品研發小組裡。
但,為幫助跨部門同事不需要磨合、更快達成共識,花王的第二步,是花時間強化「數據溝通」。
花王不僅成立數位戰略部門,大規模統整和要求跨部門提供數據資料,更開發出不同模型,例如:動態掌握策略和業績達成率的模型、預測市場可接受價格的模型等等。再利用資料視覺化,幫助對數字不敏感、對跨領域不熟悉的員工,看到報表後,都能一目瞭然。
為什麼如此強調速度?花王體會過「延遲決策」的苦。
慘痛教訓:決策落後對手 7 年,被新興品牌「光速」超車
檢視 2023 年日本國內護髮市場,高價護髮產品約佔總銷量的 41%,但花王在該領域的市占率竟只有 1%。他們驚覺,身為花王第三大事業體的「健康與美容護理業務」,在市場反應上竟然落後對手 7 年以上!
調查顯示,花王上市 55 年的主力產品「Merit」,市占率不斷被侵蝕,年均銷量減少 10%;反觀競爭對手新興品牌 I-ne 的「Botanist」市佔率卻步步進逼。
I-ne 創辦人暨執行長大西洋平受訪時曾表示,熱銷關鍵就在「速度」。大規模企業通常需要 2、3 年研發,他們只要 8 個月。如此一來,才能避免新興品牌一上市,就奪走消費者對既有品牌的注意力。
實戰成果:擁抱快速試錯,新品銷量超標 2 倍
痛定思痛後,花王於 2024 年 4 月終於推出旗下首個高價護髮品牌「Melt」。該系列售價雖是其他品牌的兩倍,銷量卻超出預期 2.7 倍,約為同期新品的 2 倍之多。
這款商品的發想源自數據洞察 —— 花王發現,市場上接受高溢價的消費者增加,且這群人更重視療癒感與品牌世界觀。因此,團隊將概念定調為「休息美容」,將洗髮視為照顧身心的時光。他們開發出一款能產生濃密碳酸泡沫的洗髮粉末,兼具功能與情緒價值,讓用戶在家也能享受如 SPA 般的療癒體驗。
為了講求速度,這間百年企業也終於放下「不容許錯誤」的包袱,開始擁抱「快速試錯(Fail fast)」。
例如旗下品牌 Biore,如今會讓新品先在松本清等連鎖藥妝店小規模上架,並即時觀測社群評價。當數據顯示大量消費者反應:「這款味道太濃!」團隊便趕在全國上市前迅速調整配方與包裝。這項策略不僅省下了錯誤決策的成本,更讓新版防曬水凝乳創下比預期多兩倍的銷量。
整體而言,花王護膚產品在日本的 3 年複合年均增長率達 22.9%,高居全類別第一。
組織轉型最難關:讓員工相信「過去的成功是現在的絆腳石」
但加快速度,對百年花王依舊充滿挑戰。他們坦言,最大的難題在於說服部屬:「以前的做法能成功,為什麼現在要改?」
花王代表董事暨專務執行董事西口徹直言,業績下滑是危機也是轉機,反而成為內部合作的動力,「全公司都出現『這樣持續下去不行』的危機感!」
數位戰略部資訊長小久保克則分享,溝通是訣竅,除了設身處地多做解釋,更要轉變角色認知:資訊部門不再是幕後的被動角色,而是能提供「整體最佳」觀點的主動夥伴。
歸根究柢,面對快速變化、高度動盪的時代,最危險的永遠不是變化,而是否認變化。正如同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言:「否認現實的誘惑,才是最危險的。」
在巨變面前,決勝關鍵從來不是企業規模,而是更新速度。能否拋開過去的勝利方程式,讓組織重新學會「快速試、快速改」,將是百年企業在 AI 時代能否再續百年的真正分水嶺。
延伸閱讀/
8 美元買到萬元精品!120 歲阿公級二手店開進富人區,年營收破千億
PChome 面臨電商老二保衛戰?改革兩年已減少失血,為何市值還砍半
(本文出自商業周刊,原文標題為:資生堂創下史上最大虧損,日本花王卻逆勢翻身!化妝品雙雄興衰關鍵: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