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unsplash

一天 4 小時 vs. 一天一小時,哪種人學得比較快?心理學家的研究故事

2020-07-15 整理‧撰文 周頌宜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日本一堂學習畫 3D 立方體的課程上,老師檢查學生的練習成果,有個男孩畫得特別潦草,老師要求他當著同學的面,畫在黑板上。每畫一次,就請同學判斷準不準確,不正確就重來,直到立方體完整。

這個故事出自於《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你可能會覺得這名老師「殘忍」,選表現較差的學生示範,可能會扼殺男孩的學習力。然而,在多數國際級的教育評量上,亞洲國家確實勝過許多西方國家,且更有獨立思考及創造力。

英國科學作家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指出,適當的困惑、挫折感,才是學習成效佳的關鍵。如同上述老師的行為,反而能強化該名男孩的思考能力。

心理學家艾倫.巴德利(Alan Baddeley)曾做過打字訓練實驗,一組接受密集教學,一天上 4 小時的課,另一組一天只上一小時。剛開始,授課時間長的人打字速度立即提升,學習效果顯著。後者雖然進步較慢,授課結束後記住的事卻多很多。

平均來說,「相對」間隔地學習,人們只需 35 小時就能精通基本能力,密集學習卻要花上 50 小時。因為當學習時間縮短,人更容易忘掉所學;這意味著,下次開始學習時要更努力才能記起要做什麼,強迫自己回想的過程,也能同時強化記憶痕跡,長久下來,記得的內容更多、更深,稱為間隔效應(spaced repetition)。

適用間隔效應的學習法除了拆散學習時間,也包括交錯法。以學彈鋼琴為例,比起無止盡反覆練習同一樂章,透過不同樂章交替練習,每次回頭練習等於喚起記憶,成效將大幅提升,也能愈來愈享受其中。

「預試」也是個好方法,學習者用尚未學到的事實考自己。只要思考過,無論原本的答案對或錯,一無所知也無妨,因為大腦感受到挫折,會讓人更深入解析所獲得的資訊。

舉例來說,比起閱讀精美的圖表、重點整理,導致長期記憶力下降;試著閱讀需要深入思考的內容,即使一開始你會感到困惑,堅持下去就能克服無法理解的複雜概念。

(本文取材自《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商業周刊出版。)

繼續閱讀 工作效率
相關文章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