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你的主管貌似專業,實則昏庸無能?職場上,你該小心的一種「被高估的人」

2021-01-14 作者 史帝芬.馬汀、約瑟夫.馬克斯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常理上,我們會認為能幹的人可能表現出較有自信的樣子。但有趣的是,這個因果關係也可能恰恰相反,也就是表現自信的人往往被誤認為能幹的人,即使缺乏實力作為佐證。

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能力、技能及知識的信念, 自信的人會投射一種假想的專業知識,堅信自己說的是正確的。 在缺乏證據顯示他們可能受誤導、甚至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群眾可能會相信表象,而高估這些人的話語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如何讓人「不知不覺」對你充滿好感?心理學家:善用 3 種思考偏誤

讓聽者盲目的「過度自信」

就以包荷斯過度主張問卷(Paulhus Over-Claiming Questionnarie, OCQ)的結果分析研究為例,這份問卷透過各種小測驗,來衡量答題者對各科目和主題的信心。答題者被要求對歷史人物、名人、品牌名稱、當今時事等知識和熟悉度評分,項目中許多是真實存在,有些則是虛構。聲稱知道後者的人正是典型的過度自信,因為他們宣稱自己知道其實並不存在的事物。

這項測驗顯示許多人會誇大自己的知識水準,值得一提的是他們自以為擁有的智慧,對周遭的人產生的影響:在欠缺反證的情況下,外人會從受試者展現的自信,來推論對方言之有理,而由於他們假設這個信心滿滿的人也是有能力的人,於是賦予其崇高地位和更大的影響力。 我們每個人都該引以為戒,留意在團體中那些信心滿滿、大言不慚的人,特別是在辯論的初期階段。他們往往自動被賦予較高的地位,意見也顯得較有分量,無論內容是否有價值。

由於人往往期待信心和能力是一體兩面,難怪我們在判斷該跟從誰的時候,會從這兩個因素來考量。我們當然希望站在頂端的人知道答案,帶領我們安然度過危險、面對不確定且變化多端的現代世界。缺乏自信的領導者會被理解成軟弱、不起勁、可取代,甚至無能。

Confident_can_can't_cut.jpg
shutterstock

不光在政界,企業界也是如此,領導人需要表現自信,才能有效把自己的想法、發明和創新告訴大家。懷疑論者可能會認為,過度自信是為了掩飾缺乏想像力或者用來糊弄人,使他們更難看出面對別人的期待還有什麼應對方式。

這種懷疑當然有理,大部分的新創事業在幾年內就失敗,但是領導人唯有在人前表現信心滿滿的樣子,否則可能使心存懷疑的群眾失去興趣,也難怪 許多領導人最在意的,是讓別人知道他們對自己的想法有多大信心,而不是想法的內涵。 許多群眾將信心視為能力的指標,認為他們聲稱的內容具較高的可信度,特別是當群眾不確定領導人到底懂多少,更糟的是不確定自己該怎麼想、怎麼做才對的時候。

有影響力的人適度自我懷疑,反而能獲得更多信任

既然如此,領導人是不是一定要信心滿滿地傳達訊息?

不盡然。言之鑿鑿的宣稱到頭來卻是錯的,會使可信度下降而蒙受信譽損失,結果造成影響力下降。那麼,領導人該如何決定要不要信心十足地傳達訊息?答案是視當下情況而定。如果目前沒有人聽他們的意見,但他們相信自己的想法能帶來好處(例如初次創業者、菜鳥候選人等等),或者當首要任務是設法暫時緩和不確定性時,需要以超過必要的信心來傳達訊息,以贏得群眾的心。

如果他們的基礎已很穩固且具影響力,或者關心陳述內容的正確性勝過降低不確定感,他們就比較不需要誇大自己的主張。自信滿滿的好處並不多,萬一後來被證實是錯的,反倒會蒙受相當大的損失,採取謹慎保守的說法來推銷新的建議和想法會比較好。

對自己的訊息持些許保留還有個好處。2010 年有研究顯示, 當專家對自己的建議和意見表示些許懷疑時,群眾反而更相信他們的觀點,尤其是當他們的觀點,是針對一個沒有簡單明確答案的問題時。 情況是這樣的,當那些被認為有能力的人表達不確定時,觀眾往往會覺得,如果他們對自己的分析判斷有足夠信心以致承認不確定,那他們必定是可靠的。照這麼看來,我們或許應該把維吉爾的睿智建議改一改,與其說「相信專家」,不如說「相信一位不確定的專家」。

(本文出自《憑什麼相信你?》,時報出版)

繼續閱讀 心理學
相關文章

憑什麼相信你?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連啓佑提供

你的 SEO 策略還有效嗎?告別零點擊焦慮,3步驟導入 AIO 搶占 AI 搜尋能見度

2025-09-19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羅秀如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Google 在 5 月宣布,AI Overviews 已經在超過 200 個國家與地區、40 多種語言推出。AI 搜尋,已經全面進入主流使用場景。

AI Overviews 直接在搜尋頁頂端提供彙整式回答,對用戶方便,但對企業網站而言卻是挑戰:即便你的內容排在搜尋結果第一名,用戶也未必會點擊,因為答案已經「被看過」了。

雖然企業能透過廣告補足流量,但廣告成本不斷攀升,且無法完全彌補自然流量的缺口。面對這股流量消失的浪潮,中小企業有限的行銷資源該投向何方?與其焦慮,不如立刻行動。

專家解方:3 步驟,讓品牌在 AI 搜尋中被看見

為此,《經理人》與將能數位行銷創辦人連啓佑合作,將多年顧問經驗與國際觀察,濃縮成一門立即可用的《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線上課。這套方法的精髓,就是從防守轉為進攻,透過 3 個核心步驟,讓你的品牌直接出現在 AI 的答案裡:

1. 建立結構化內容 (Structured Data): 讓 AI 能優先抓取並引用你的資訊。

2. 累積品牌信任度: 透過專家引述、媒體報導與穩定的內容品質,讓品牌成為 AI 眼中的可信來源。

3. 導入數據分析工具: 即時追蹤內容成效,快速調整策略,持續優化能見度。

延伸閱讀:AI 搜尋帶來 SEO 新規則!3 策略,讓品牌成為 AI 信任的資料來源

這場挑戰的關鍵,是從追求「關鍵字排名」進化到「能見度排名」的思維轉換,而這正是《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的設計初衷。

從策略到實戰,立即升級你的 AI 行銷力

涂貴婷製圖

這門課程不只拆解趨勢,更提供實戰步驟,幫助你在有限資源下高效落地:

  • 顧問級工具: 提供 11 組獨家 AI 指令,解決內容發想與優化難題。
  • 實戰框架: 設計符合 AI 檢索需求的內容結構,手把手帶你產出高能見度文章。
  • 案例實作: 透過練習,確保你能將所學應用在你的品牌上。對於希望快速補強數位行銷戰力的團隊與個人來說,這是一個兼具策略性與操作性的實戰資源。

AI 正在重寫搜尋規則,改變使用者的資訊取得習慣。對台灣品牌來說,關鍵在於能否快速調整心態,將目標從單純的網站排名,轉向成為 AI 回答中值得信任的來源。

與其害怕流量下滑,不如及早投入新一代的 SEO 與 AIO (AI Optimization) 策略,將挑戰轉化為新的成長動能。

資料來源:《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blog.google

繼續閱讀 數位轉型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