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Mark from Pixabay

為什麼你的團隊氣氛和諧,員工卻不敢提意見?提升績效,主管該排除這 4 種問題

2022-07-27 石井遼介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一團和氣的職場有助於團隊凝聚力嗎?錯!其實「健康的衝突」更有利於團隊的成長。根據哈佛商學院教授、全球 Thinkers 50 管理思想家──艾美・艾德蒙森的研究,以及 Google 歷經 4 年的調查分析「何謂有成效的團隊」,皆指出「心理安全感」才是打造高績效團隊的關鍵,如何建立組織成員的心理安全感,也成為當代管理學研究的焦點。

在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工作環境,團隊中的成員可以挺身建言、公開交流、提供想法,遇到失敗與困難,也能坦言求助與提出問題,不用擔心被懲罰、被誤會及冒犯。大家更樂於參與、分享情報,即便是吵架,成員也能貢獻點子,從正反意見中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法,成為冠軍團隊!

延伸閱讀:凡事講求和諧,可能不利團隊表現?皮克斯用最難搞的人打造影史最賣座《超人特攻隊》

職場缺乏心理安全感,會對團隊造成什麼傷害?

在團隊工作,什麼時候會感覺到「人際關係的風險」呢?

人際關係的風險指「出於好意的行為仍可能受懲罰」的風險。例如,在聽了你的發言或看到你的工作成果之後,團隊的其他成員表示,你的話或許會被解讀成某種意思,或你可能會遭受某種對待。也許其他成員會認為:「這沒什麼,我們的團隊不會有懲罰。」但這裡所說的懲罰只是一些瑣碎的小事。

例如,你好不容易依據「公司方針」做了一番嘗試,卻遇到新的質疑與意見;其他人懷疑你進展是否真的順利;或者,即使企畫階段順利通過,如果最後失敗了,也會使你評價降低。

在心理「不」安全的團隊裡,有受到何種懲罰的風險呢?我詢問實際在團隊中工作的人,得到以下幾種答案。大家在職場或許也會看到類似的事。

  • 拜託同事做的工作如果不快點完成,就得延期交貨;但如果提醒他,又有被嫌煩的風險(所以只好焦急等待同事的行動)。
  • 坦白說出意見,有破壞氣氛、惹人討厭的風險(所以就不說了)。
  • 想多問一些問題,以確實了解客戶的要求並提出建議;但如果問了,又有被視為「無知」的風險(雖然問了會有收穫,但還是沒問)。
  • 大家唇槍舌劍爭論不休,你想詢問發言者的意圖,並整理他們所使用詞彙的定義,但有被視為「多事」的風險(所以就默默看著大家舌戰)。
  • 上司久離現場,其見解和正在現場工作的你頗有差距。你想坦率說出意見,但有被認為「沒禮貌」的風險(所以這次依舊遵循上司的方針,但日後證明自己果然是對的)。

不敢發表意見,你的員工可能是在害怕這 4 件事

艾德蒙森教授將人際關係的風險分為「無知」、「無能」、「找麻煩」、「唱反調」4 大類。

  1. 不想被認為「無知」 :即使必要的事也不提問、不商量。
  2. 不想被認為「無能」 :掩飾錯誤、不說出自己的想法。
  3. 不想被認為「找麻煩」 :即使需要也不求助,工作上看到不足之處仍會妥協。
  4. 不想被認為「唱反調」 :不以是非分明的態度討論事情、不坦白說出意見。

如上所述,團隊成員為了讓團隊取得成果或對團隊有所貢獻,起而行動,卻可能因此受到懲罰;對此狀況感到不安,即為人際關係的風險。如果行動會受懲罰,不如按兵不動。身處因為害怕這種風險而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職場,不知不覺中,成員就連在必要時也不行動了

從「團隊學習」的觀點來看,成員漸漸不行動、心理「不」安全的職場有以下兩大問題:

  1. 挑戰變成風險,成員無法從實踐、摸索及行動中學習。
  2. 每個成員所察覺、理解到的事情,無法順利轉化為團隊的財產。

也就是說,團隊不再是團隊,而只是各別個人所組成的團體,個人的心得無法成為組織、團隊的養分。相反的,在有心理安全感的職場,成員不需費力對抗懲罰與不安,或揣測他人心意;而能投入具生產力的工作,努力做出成績,在正常狀態下彼此爭論意見。

提高心理安全感 4 要素,打造持續成長的學習型團隊

擁有心理安全感有什麼好處呢?

比較了心理安全感的高低之後,發現心理安全感高的團隊中長期績效較佳,因為心理安全感能促進團隊內的學習風氣;從結果來看,這顯然會提高績效。也就是說,團隊心理安全感能促進團隊內的學習,因而產生高績效的結果。心理安全感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好處,促進團隊學習可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

延伸閱讀:好的主管就像教練!努力的部屬表現不佳,如何回饋才有助他再次挑戰、得勝?

這裡的重點是,心理安全感始終是團隊績效的領先指標。也就是說,心理安全感一開始會促進團隊學習,實際績效提高則是中長期的結果

組織如果具有以下 4 要素,就能帶來心理安全感。

  1. 暢所欲言:成員在報告時不會隱瞞負面訊息,直接反應自己的願景與意見。
  2. 互助:團隊發生糾紛或停滯不前時,成員都能徵求意見、發現問題、尋求支援與合作。
  3. 挑戰:在沒有正確答案時,團隊仍能在過程中摸索、實驗、掌握機會、不怕失敗。
  4. 歡迎新事物:讓成員發揮個性與強項,適材適所,不執著於常識、避免刻板印象。

(本文出自《愈吵愈有競爭力:建立團隊的心理安全感,鼓勵「有意義的意見對立」,不讓「沉默成本」破壞創意》,漫遊者文化出版)

相關文章

愈吵愈有競爭力

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李雅玲 / 製圖

4種類型的員工,領導方式大不同!你的部屬是哪一種?

2025-07-24 整理‧撰文 陳清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多數主管都希望能藉由交辦工作提升部屬解決問題、自我成長與影響他人的能力,但在這之前,主管得用正確的方式要求部屬,部屬才能跟上腳步,達到工作交辦的目標。

《好員工是教出來的!》作者松尾昭仁指出,主管必須學習克制自己,安靜地看著部屬完成整件工作,再一點點提高工作的難度。只有放手讓部屬去做,從中鍛鍊部屬的能耐,日後才能順利完成你交辦的工作。

若你是剛升任主管,還不確定如何看懂部屬類型、調整交辦方式,建議參考《經理人》推出的「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幫助你快速掌握實用的方法與應對範例,少走摸索冤枉路。

依據部屬的習性偏好,妥善交辦工作

主管可透過觀察了解每一位部屬的偏好,調整自己交辦工作的方法。《最困難的事,別交給最有能力的人》列出4種類型的員工,建議主管相應的交辦方式:

類型1. 直接告訴我你要我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1.jpg
李雅玲 / 製圖

這類型部屬能把重複性工作做得很好,主管可直接告訴部屬該做什麼。

類型2. 我希望你先考慮我的意見,再決定要我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2.jpg
李雅玲 / 製圖

部屬很有創造力,通常能找出更好的做事方法,但只要主管沒有事先對這類型部屬的意見表示尊重,部屬就不會全力以赴。

類型3. 我想自己決定要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3.jpg
李雅玲 / 製圖

屬於做大事型的部屬,通常都希望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時間,主管應多與這類型部屬溝通工作目標,並讓他們自行安排時間。

類型4. 大家一起討論、共同決定後,我就很樂意去做

4種員工類型4.jpg
李雅玲 / 製圖

渴望民主工作環境的部屬,主管只要讓他們有發言的自由、聽取他們的意見,這類型部屬就會接受主管交辦的工作。

想給部屬建議,這樣說才有效

對於部屬正在進行中的工作,主管既不能出手干預,又不能主動提醒時,該怎麼辦才好?

1. 以問句取代命令,讓部屬服氣

將命令語氣改成確認語氣,讓部屬覺得選擇權在自己手上,比較不會有被強迫的感覺。例如,把原本要說的「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一定要做好!(命令)」改成「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可以做好嗎?(問句)」

2. 採用間接提醒,而非當面斥責

適合用於不受教的員工,例如,某A部屬即使當面斥責還是頻頻犯錯,這時可藉由責罵另一位毫不相關的B部屬,利用第三者提醒真正犯錯的人,就像拍片現場導演對著助理破口大罵,其實導演不是在責備助理,而是在提醒現場所有人。

3. 視對象不同,選擇積極說法或消極說法

消極說法說服效果大,但好感度低,例如「你老是遲到,真的很糟糕!」積極說法說服效果小,但好感度高,例如「你要是改掉遲到的毛病,表現就100分了!」積極說法可用於日常工作,消極說法則可用於必須說服對方時。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