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商務溝通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你每次都這樣...」「哪有每次!」4 個說話法,不讓建議變吵架

2022-12-21 金惠英、李洙蘭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有一種溝通模式,講求不傷害他人、徹底理解彼此的心意,那就是由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 Rosenberg)所提出的 「非暴力溝通」 。顧名思義,就是 不帶有暴力性的對話方式,又稱為「長頸鹿溝通」。 這個別稱,可以說是希望我們回想看看脖子細長的長頸鹿,平時觀察周圍、體恤四方的模樣,也可以說是期許我們像陸地動物中心臟最大的長頸鹿一般,用寬廣的心胸擁抱他人以進行對話。

在介紹「非暴力溝通」之前,我想先說明這項對話方法的特點。「非暴力溝通」最具特色之處,在於它不只教授我們溝通的「技術」,還 探究了溝通的「本質」 。「我們為什麼需要溝通」、「想要透過對話獲得什麼」、「為什麼會透過帶有攻擊性的言語彼此傷害」,更進一步談到了「怎樣才算是良好的關係」。學習「非暴力溝通」,可以深入思考打造健康關係的對話本質。

延伸閱讀:部屬總是在會議上和其他同事吵架?薩提爾:衝突只是表面,必須了解內在受挫的渴望

不互相傷害,讓彼此真心交流的溝通法

非暴力溝通由四個階段組成: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就讓我們逐項學習,一起練習看看吧!

① 觀察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階段,指的是觀察實際發生的情況,並如實表達出來。也就是排除個人的評價與判斷,客觀地看待對方的行為並予以反應。

例如孩子賴床時,你對他說:「為什麼這麼懶惰!」這算是正確的觀察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看到孩子起得晚,就認為他個性懶散,這當中充滿了個人的主觀判斷與評價。那麼,在言語上怎麼表現比較好呢?「本來說好九點起床,結果你睡到了十點。」就像這樣,把看到的情況如實表達出來,就是所謂「觀察」的核心。

仔細觀察平日的對話,會發現我們經常在無意間講了很多帶有評價的言語,而聽到這些話的對方,可能因此受到創傷或心情低落。類似「懶惰」這樣的用語,會讓孩子有被指責的負面感受,以致於不想再和媽媽進一步對話。此外,有時候為了自我保護,防衛機制也跟著啟動。換句話說, 摻雜評價的話語一旦出現,就再也沒有展開健康對話的餘地。

將評價與事實徹底區分開來,就是「觀察」階段的核心,但這件事並不如想像中容易。一般而言,我們都傾向站在個人的立場上看待對方,因此無法將評價從內心裡完全排除。不過,即使浮現在腦海中的想法帶有評價,我們依然可以嘗試在表達時忍下來,將個人的判斷從中抽離。

假如進行得不順利,就回想一下自己開啟對話的目的:「我說這些話是為了什麼?想要表達自己的評價與判斷,讓對方心情不好嗎?還是打算告訴對方我的需求,彼此互相溝通呢?」如果目標為後者,將更容易分辨什麼才是較好的對話模式。摻有評價的話語,為的只是發洩當下的情緒或確認自身的優越感,不僅無法讓對方卸下心防,反而會把心門緊緊地鎖上。

「觀察」對聽者和話者雙方都不可或缺,聽者可以藉此放下守備的姿態,準備傾聽對方要說的話,而話者則是能藉此剔除言語裡的個人判斷,做好開啟話題的準備。

以觀察為基礎展開溝通時,有一些用語需要特別注意,例如經常出現在對話裡的「一直」、「總是」、「每天」、「絕對」、「從未」等強調性詞彙,很容易引起聽者的反駁或申辯。

像是若對晚歸的配偶說:「你每天都這麼晚才進門!」對方就會有被指責的感覺,接著進一步反駁道:「我什麼時候每天都很晚回家?」如此一來,對話就會演變成「是不是『每天』都晚歸」的攻防戰,主題自然也漸漸失焦。因此, 觀察實際情況、採用中立言語表現,就是非暴力溝通的起點與重要態度。

② 感受

第二個階段,就是表現和傳達自身的感受。這裡必須特別留意的地方,在於懂得區分「感受」與「想法」。每當我們被要求表達「感受」時,脫口而出的經常都是「解釋」或「想法」,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我好像被無視了」。雖然乍聽之下很像在表達感受,但實際上,這種說法也是在 解釋自己如何看待他人的行為。 另外,「我好像被誤會了」、「我對他來說好像不重要」等,也都是加入「個人解釋」的言語表現。

「我好像被無視了」如果要轉換成感受的話,應該怎麼形容才恰當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利用「難過」、「傷心」或「孤單」等情感詞彙加以表現。倘若不希望把想法、解釋和感受混為一談,就要對自己的情緒擁有正確的認知。多熟悉一些形容情感的詞彙,將有助於表達自身感受。

假如能明確、具體地認知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容易引起對方的共鳴。在某些情況下,坦率地表達自身感受時,沒有人會予以指責或否定。解釋和判斷雖然有可能受到防禦或反駁,但屬於我的內心真實情感,沒有人能否定或駁斥。

③ 需要

第三個階段,是認知並表達自身需求。我們的感受和需求緊密相連,當需求被滿足時,就會產生正向積極的情感;如果受到挫折,就會升起負面情緒。

我們經常誤以為他人的行為或反應,是導致情感產生的原因。但事實上,他人的反應只是刺激或催生我們的情感而已,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自己隱藏在內心的欲望。因此, 正確認知內心的渴望,就是察覺和調解情緒的關鍵。

例如我們在配偶晚回家時產生了憤怒與難過的情緒,表面上會說是因為對方晚歸所以自己才生氣。但若進一步分析,會發現這種情緒其實來自於自己的某種欲望或需求受挫。那個欲望是什麼呢?有可能是希望晚餐時間能和另一半一起度過,也可能是期待對方能早點回家照顧孩子。

在將欲望和情感連結起來表現時,建議使用「因為我希望~所以~」,或是「~很重要,所以我產生~的情緒」表達。假如因為配偶晚歸而生氣,可以對他說:「因為我想和你一起共度晚餐時光,你晚回家的話,我會覺得難過和孤單。」不過,通常我們最容易說出這樣的話:「你為什麼每次都那麼晚回家?我們真的是住在一起生活嗎?你從不把家庭放在眼裡,腦中只想著工作!實在很令人火大!」現在,就讓我們仔細思考看看,如果想讓對方產生共鳴,應該怎麼表達吧!

切記,不要將他人的行動或反應與自己的感受連結起來,要認知並表達出自身的感受和需求。如此一來,將較容易承擔起個人的情緒。就像在「觀察」和「感受」兩個階段提到過的,倘若因為對方的行為而產生負面情感,並將之表現出來的話,對方聽起來就像是指責,心裡可能會覺得受傷,也可能就此啟動防衛機制。反之,如果坦率地表達出欲望,對話就會往建設性的方向發展,對方也較能理解、體諒並專注在話題上。

溝通的目的,不在於讓對方屈服或承認錯誤,不是嗎?事實上,溝通正是為了和對方相處融洽、互相理解,讓彼此緊密地連結。但是,我們經常因為當下的情緒或自尊心,脫口說出足以破壞關係的話。亦即,我們在話語中加入自己的判斷、解釋或評價,把責任歸咎到對方身上,最終導致雙方關係惡化─這就是為什麼對話若不是往建設性的方向走,反而具有破壞性的原因。

第三階段之所以困難,原因就在於 認知和表達內心的欲望並不簡單。 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機會去細想自己的渴望為何,或者希望獲得什麼樣的事物。此外,將自己的渴望原封不動地揭露,有時會讓人感到羞愧,有時又很傷自尊心。而且還會擔心萬一說出來被無視,或者得不到滿足的話,屆時該如何自處。因此,最後經常演變成希望對方「讀懂我的心」、「猜到我的想法」,也就是「答案已經定下來了,你只要回答正確就好」。

坦率表達內心的需要,對人們來說異常地艱難,偶爾也會擔憂說出口之後,自己是否就過度依賴,或者成為了弱者。但是,能正確認知自身欲望,並健康地表達出來,才稱得上是獨立且堅強的人。他們清楚地知道,覺察並表達出自身需求,實際上操之在我,而聽完後要如何反應,則完全取決於他人。

延伸閱讀:老是覺得別人難溝通,問題可能出在自己身上!這個技巧學起來,誰都會站在你這邊

④ 請求

最後一個階段,是向對方請求自己想要的事物,亦即透過對方滿足自己明確的個人需求。如果想要發揮成效,就必須活用「正向的行為語言」。

我們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在提出請求時,經常使用「不要~」之類的否定語或禁止語。這樣的語句表現,只是讓對方在當下暫停了我不喜歡的行為,並不能真正敦促對方做出符合請求的行動。此外,否定語會瞬間引發對方的負面情緒,進而採取防衛姿態。

「不要~」是父母教養孩子時,經常在無意間脫口而出的句型。當然,若是要緊急制止孩子的危險行為,禁止或命令能發揮立即性的效果。不過,如果想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為、達成健康的溝通,不妨努力嘗試使用正向語言吧!例如孩子在吃飯時間東晃西晃時,與其對他說「吃飯時不要到處亂跑」,不如改成「我們吃飯時坐在位置上吃吧」。

另一個訣竅,是比起抽象、模糊的描述,使用具體的表達方式更佳。例如希望公司的後輩工作時更有責任感,「在職場上要有責任心」之類的勸戒可能會效果不彰。站在聽者的立場,也許還會反駁道:我已經很負責了,你到底在說什麼?處理工作時「責任感」的標準因人而異,且更重要的是,這句話過於抽象,難以打動人心。

面對這種情況,如果要求對方做出一些具體的行為,效果會更加顯著。例如後輩經常無法遵守報告的交期,讓人覺得缺乏責任感,那麼建議直接告訴對方「希望你的報告能準時呈上來」。

當提出請求的人表達得模糊不清時,聽者也可以透過提問釐清對方的要求。例如女友向男友表示「請你多體諒我一點」時,男友可以反問對方:「我做出什麼樣的行為,可以讓你有被體諒的感覺?」說不定,女方從未想過這個問題,反倒因此而豁然開朗,覺得自己受到了男友尊重。假如女方表示「希望我說完話之後,你可以給我一個擁抱」,那麼收到具體指示的男方,就會更容易回應女友的要求。如此一來,兩人都能感受到以關懷和理解為基礎的溝通經驗,彼此之間的信賴與親密感也會更上一層樓。非暴力溝通,就包含了這種相輔相成的樂趣。

傳達要求時,不讓人有被強迫的感覺也很重要。 假如對方認為不聽取要求,可能就會受到指責或不利的影響,那麼這就是一種強迫。該如何區分請求和強迫呢?為了避免對方有「強人所難」的感受,比起「去做~」、「幫我做~」之類的命令句,改用「希望你可以~」、「可以幫我~嗎?」之類的勸誘方式會更好。

假如希望孩子主動打掃,比起命令他「去整理房間」,不如改成「希望你可以打掃一下房間」。聽到命令式的句型,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會升起一股反抗之心。相反的,如果是勸誘型的說法,聽者會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並且認為自己有選擇的權利,將更願意在行動上予以配合。

為了不要讓請求聽起來像強迫,最重要的就是在對方拒絕提議時,我們表現出了什麼樣的態度。假如是用批評或指責來應對,那麼不管語氣有多溫柔,都等於是在情緒勒索。例如男友向女友提議:「今天晚上我想和你見面,能空出一點時間嗎?」而女友回答:「我今天有點累,想要早點回家休息。」這時,如果男友的回覆是:「我也很累啊,但為了跟你見面還是硬撐著,你真自私!看來你沒有那麼愛我!」這就是一種強迫;相反的,如果回答女友:「原來你今天很累啊,雖然有點可惜,但你今天先好好休息,我們下次再見面吧。」原本的邀約就會被視為請求。

倘若根據需求向對方提出要求是我的權利和自由,對方也可以根據個人的需求和情況予以拒絕。上述的道理,我想讀者幾乎都懂。被拒絕時自然會感到傷心或遺憾,但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保有正確的心態,不能受情緒影響而扭曲對方的意思,甚至指責或批評對方。

(本文出自《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心理諮商專家精選最有感15個議題,克服拖延症、完美主義、自卑、過度擔憂的日常練習》,大好書屋)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相關文章

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