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谷宏治

管理學,最強商業邏輯養成

買電鑽不是為了鑽洞,而是為了耍帥?3 個思考層次,找到顧客真正要的是什麼


擬訂該鎖定的對象(目標族群),只不過是起點。要為對方提供某些價值,對方才會願意製作、決定、購買或使用商品。而且,對對方來說,價值必須足夠充分,還要比競爭者所提供的價值更高,否則這項商品或組織,就沒有存在意義。
「價值」和「需求」是一體兩面——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這裡我們把業者應該提供給目標族群的價值,稱為「價值主張」,而它與對方的需求(Needs)正好是一體兩面。
沒有價值,顧客就不會上門。要積極自我創新!
人有大大小小的各種需求,於是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以「需求層次理論」,分析需求的結構。在這個理論當中,呈現了人除了有被優先滿足的食衣住、安全等(動物也有的)基本需求之外,還有更高層次的需求。這就是以往心理學向來避而不談的「人性」需求,馬斯洛透過這個理論,首度分類、定義。
從這一套論述中,也可以看見出身猶太裔、從俄羅斯移民而來、在貧窮家庭長大的馬斯洛人生。對於生在紐約布魯克林貧民窟的馬斯洛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確保食物、飲水,以及健康和安全;接著再經過享受與朋友暢談、相信自己的過程,才終於到達能尊敬他人的階段。
滿足上述根本的需求,就會創造出非常強大的價值。
思考 1:考慮消費者的「需求」
不過,一般的事業或商品,很少觸及這麼深入的價值。通常業者提出的價值主張,都是比較個別且具體的內容。
舉例來說,如果業者想賣一把電鑽工具,就會思考對使用者、買方而言,好電鑽的定義究竟為何,也就是考慮他們的需求。接著,業者就會追求更簡單鑽出漂亮孔洞的性能,包括:堅固銳利的鑽頭、高扭力(Torque)又安靜的馬達,以及方便無線使用的高容量充電池等。
思考 2:考慮消費者的「欲望」
可是,購買電鑽的顧客,心中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常有人說「他們要的是鑽洞,而不是買電鑽」。他們想要鑽洞,而電鑽只不過是打洞的一種方法,可以用電鑽,用雷射光或由其他人提供的鑽洞服務也都無妨。這種比個別需求更高一層的念頭,我們稱之為「欲望」(Want),也可以說是人在購物時的「目的」。
不過,事情可沒有這麼簡單。
思考 3:挖掘消費者真正的購買目的
美國的 DIY 風氣非常興盛(20 兆日圓產業),撐起此產業發展要角的是各個家庭裡的父親。他們希望找到「能和孩子一起做,又能向孩子炫耀的事」,而這就是居家修繕、修理或改裝汽車。為此,這些爸爸備齊工具,準備大顯身手,而孩子們當然在一旁當小幫手。
這些父親真的是:「只要有洞就好,不想要買電鑽嗎?」其實不然。找廠商來幫忙鑽個洞,根本無法獲得孩子的讚美。俐落拿起帥氣的工具,並熟練操作,藉以贏得孩子的尊敬,這才是他們 DIY 的目的。找廠商來服務不僅沒有價值,說不定還造成反效果。相形之下,爸爸用的工具有沒有設計感、夠不夠帥,都比前面談的那些事重要太多了。
誰說老農不能「潮」?YANMAR YT 曳引機打中農業人口需求爆紅
2015 年,農機大廠洋馬(YANMAR)捧紅了 YT 系列的曳引機。這個系列的特色,竟是他們的設計。這是由設計師奧山清行操刀,機身採用讓人聯想到法拉利的鮮紅色澤,打造出震撼力十足的外觀。
日本國內從農人口的平均年齡為 67 歲。這個農機系列,除了自動化營運等節省人力的根本做法之外,最讓他們高興的就是造型設計。能讓孫兒輩或接班人看到自己操作農機的模樣,並且心生「真帥」的想法,遠比低價或升級功能來得更關鍵。
(本文出自《管理學,最強商業邏輯養成》,商業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