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哪種領導者?4 個練習,從貢獻「知識技術」變身為貢獻「營運影響力」的主管


幾個問題:
- 當其他人討論商業話題,比如利潤、品牌或競爭優勢時,你是否更願意討論一個專案的內部技術細節?
- 你是否認為,對公司而言,特殊知識構成了你的價值基礎,這些知識可以用來解決問題、推動相關工作?
- 你是否認為,自己應該知道團隊的一舉一動?
- 如果不能回答團隊成員提出的技術問題,你是否認為,他們將會質疑你的領導地位?
- 當你做簡報時,公司高層是否會變得眼神呆滯?
- 你是否更喜歡用專業的術語談話,不習慣按照公司高層更熟悉的方式講話?
如果對以上問題的回答皆為肯定,你就需要投入更多注意力去關注營運影響力。
營運思維的根本,就是基於更廣泛的背景來理解公司及其業務。這包括客戶視角、行業趨勢、競爭對手的措施,以及內部優先排序。你可能明白自己所從事的領域在整個商業活動中的地位,但你是否也了解什麼東西在驅動其他部門追求營利的成功?提出關鍵的問題,這些問題與自身專業無關,但與整個公司的長期成功密切相關,這就是營運影響力的核心。
3 個思考方向,讓你的工作更具長期影響力
1. 讓我們先把具體落實和技術細節問題放在一邊,思考一個專案 6 個月後、1 年後和 3 年後的影響。
能盈利嗎?競爭對手會做出什麼反應?如果打算用 3 年實現某專案,需要什麼才能保證這個目標完成?公司是否擁有取得成功必需的人才、資源和合適的流程?如果沒有,你能做什麼來獲取這些資源?假如目前沒有實現最終目標所需的所有資源,你又該如何向最終目標邁進?
2. 與已經擁有營運思維的人相處,是培養營運思維的方法之一。
你可能不會自然對他們產生好感,或者最開始很難理解他們的觀點,無法參與他們的對話。即便如此,要注意他們的關注焦點以及他們提出的問題,培養像他們一樣看世界的能力。從他們的角度提出問題,而不要局限於自己的專業角度。
3. 制定幾個關鍵問題,提供自己對這些商業情況的見解。
透過聚焦關鍵議題,你就可以找到這些問題,它們通常涉及重大經費預算事項及重大變革措施。在石油行業中,如果時時想著「這會如何影響上游運作」,就很容易將自己的關注點聚焦在某些地方,這些地方最有可能產生不可預測的結果。此外,透過了解公司的瓶頸,你可以快速確立那些最重要的問題。搞清楚業務盈利的核心推動力,你就會很自然地完成聚焦。
4 個練習,幫助團隊領導者培養營運思維
1. 戰略挑戰練習:
在《盈利模式》(Profit Patterns,暫譯)一書中,作者確定了市場中的 30 種變化模式,它們能夠顛覆企業戰略或創造全新的機會。比如,關注以下趨勢,它可能存在於任何市場部門:彼此獨立的行業合併為一個全新行業,專業化變得比廣泛的產品更重要,價值鏈(value chain)先去整合再重新整合;價值鏈中較薄弱的環節開始變得越來越強,細分客戶對收益變得很重要,價值鏈中的權力和影響力被重新分配,知識逐漸產品化(productized),公司內部各部門的重要性排序出現全新變化。上述變化中,你所在的公司會涉及哪些?未來三年哪些變化的影響力最大?你正在做的工作有助於公司適應這些變化嗎?跟自己所在的技術部門以外的人交流,了解他們的看法。很快地,你就會發現自己開啟的正是戰略對話。讓團隊成員也加入這樣的討論,以便他們也能注意到這些變化的戰略性影響。
2. 商業素養練習:
先試著回答如下商業素養測試的問題。
- 你的公司如何賺錢?公司接受的每一美元、英鎊或歐元中,有多少利潤從另一端流失?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 公司市值多少?本益比多少?年營業額又是多少?
- 與競爭對手相比,這些數字樂觀嗎?
- 主要競爭對手是誰?強項是什麼?
- 公司的主要客戶是誰?他們為何購買你們的產品或服務?購買的標準是什麼?
- 你們的主打產品或服務的市占率是多少?在細分市場的高端客戶群中,你們的客戶占有多大的比例?
- 公司高層的目標是什麼?他們主要擔憂的是什麼?
3. 理解市場競爭練習:
分析競爭對手的優勢和劣勢。從競爭對手的角度出發,以他們的視角看問題。你會改變對自己公司的優勢和劣勢的看法嗎?後方表格列舉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回答這些問題將有助於強化配,知識逐漸產品化(productized),公司內部各部門的重要性排序出現全新變化。上述變化中,你所在的公司會涉及哪些?未來 3 年哪些變化的影響力最大?你正在做的工作有助於公司適應這些變化嗎?跟自己所在的技術部門以外的人交流,了解他們的看法。很快地,你就會發現自己開啟的正是戰略對話。讓團隊成員也加入這樣的討論,以便他們也能注意到這些變化的戰略性影響。
4. 理解市場競爭練習:
分析競爭對手的優勢和劣勢。從競爭對手的角度出發,以他們的視角看問題。你會改變對自己公司的優勢和劣勢的看法嗎?後方表格列舉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回答這些問題將有助於強化你的商業意識。
從競爭對手分析獲得市場見解
(本文出自《好主管不必是全才》,商業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