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Unsplash

一焦慮就無法停止負面思考?開始做一個練習,幫你關閉腦中的批判聲

2024-06-03 摩拉.阿倫斯-梅勒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負面自我對話極為引人的一點是,它一開始為何會存在。為什麼我們內在會有一個似乎自己在那兒說個不停的聲音?為什麼它會經常告訴我們一些會破壞我們的自信,讓我們變得較不開心、效能變差的事情?這些都是關於我們自己的事,而且有害又不真實。

信不信由你,答案可以追溯到我們的原始腦和基本生存本能。事實證明,如同焦慮,負面自我對話的原始功能是保護我們不受傷害,如果我們的祖先犯了一個威脅到他們生存的錯誤,那麼很重要的是記住這個錯誤,並且為此自責一番。

想想看:如果你對自己進行嚴厲評判,並且為犯錯而感到羞恥,你就不太可能重蹈覆轍。久而久之,這種自我責備、自羞自慚的衝動變得越來越強烈,因為演化選擇了它並將它編寫到我們的深層記憶中;如今,即使我們犯的錯不至於威脅到我們的生存,它仍然會出現。再一次,這是一種演化適應性反應,在現代背景下,它已經出了問題。

延伸閱讀:職場最重要的一堂課:「換位思考」,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

在「隱藏的大腦」(Hidden Brain)Podcast 節目中,心理學家、自我同理專家克莉絲汀.娜芙(Kristin Neff)解釋說,負面自我對話(她稱之為我們的內在判官〔inner critic〕)「來自尋求平安的單純願望」,它連接了身體的「戰鬥、逃跑或僵直」反應,因為犯錯或在某件事上失敗對我們來說感覺很危險而可怕,大腦會啟動焦慮反應,就像我們在夜裡聽到「砰」的重擊聲的反應。這時,娜芙說:「我們要麼展開戰鬥,認為自己能控制局面並確保安全,要麼羞愧地逃離我們感知到的他人的評斷,或者我們會僵住並且陷入苦思。這些其實都是我們試圖保持安全的完全自然的方式,因此你甚至可以說內在判官的動機是良善的,即使後果並非如此。」

我們從內在判官的話當中感受到的羞恥尤其有害,這是毒癮、飲食失調和自殺意念等機能失調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自我批判傷害的不光是我們自己。娜芙解釋說,當我們把自己數落一頓,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升高,我們會變得更容易對別人發怒。

此外,由於人們很容易察覺彼此的內在心態,因此情緒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如果你脾氣暴躁、激動又緊張,你的團隊也較有可能脾氣暴躁、激動而緊張。當我們的心態是如此,娜芙說,我們就不那麼有耐心,不那麼有效能,當然也不那麼投入,因為羞愧和自我批判實際上是「異乎尋常地自我沉迷的狀態」。

自我同理的必要性

那麼,我們如何讓自己擺脫充滿了負面自我對話、焦慮、羞愧和適應不良行為的向下螺旋——我們試圖讓內在判官安靜下來而進入的狀況? 一個強大的方法是練習「自我同理」。

延伸閱讀:為什麼在職場同理心很重要?林志玲隨時開啟「換位思考」能力,讓團隊合作更成功

如果你已經在翻白眼,先別這麼快下判斷,我也曾經和你一樣,但那時候我還不明白自我同理有多麼具有變革性,以及它實踐起來有多麼困難,因為有太多人早已習慣了他們內心反覆播放的一長串自我批判。我也了解,給予自己同情,尤其當我們犯了錯或未能達到目標而覺得辜負了別人時,感覺起來會有多違反常理或根本錯誤:這時我們不是正該批評自己,以免再犯同樣的錯誤?自我同理不就等於輕易放過自己,或者把問題掩蓋起來?

從各方面看來,娜芙的研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果。

根據娜芙的說法,類似於焦慮的不可靠敘事者的聲音,內在判官也會抗拒現實。它「不知怎地相信,只要我們夠努力,就可以達到完美」,她說。但真相是,每個人都會犯錯,面對不斷移動的球門柱,完美是不可能達到的標準。雖然自我批判可以作為一種短期激勵,但娜芙說:「就像體罰孩子的效果,短期內得到順從,但會造成很多長期的傷害。」

(本文出自《焦慮是你的優勢》,平安文化)

相關文章

焦慮是你的優勢:平凡的人害怕焦慮,卓越的人善用焦慮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