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北要晉升為「有殼族」,除了靠家裡支援外,似乎就得在生活品質做妥協。有沒有什麼方法,能不靠父母,也不犧牲生活,還能擁有百萬存款呢?
單親家庭的我,爸爸是國立大學的教授,家境不算非常富裕,但能過得去。從我 7 歲開始,爸爸獨自扶養我與弟弟,第一條家庭準則就是:「上大學要半獨立,大學畢業後經濟全靠自己。」大學畢業典禮的隔天早上,爸爸真的來敲我的房門,要求我繳納房租。
工作之餘,籌辦交流社團、精進專業
當時的我在競爭的求職市場中載浮載沉,拿著前段私立大學英文系的畢業證書,不想做翻譯,也不想當老師,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旅遊業,一如許多同期畢業生的薪水,是 2 萬 8 千元。
繁重的工作壓著我喘不過氣,但我還是花了許多心思參與工作外的行銷講座、人脈交流活動,也籌辦了與自己工作同屬性的交流社團。除了拓展視野、精進專業,我也想看看,未來,是否還有其他可能。
這番業外努力(以及相當程度的幸運),吸引了獵頭公司聯繫我,經歷近 2 個月超過 5 關的面試、2 關筆試的招聘流程,我拿到進入互聯網集團的門票,業務更加繁忙、需要學的知識更加繁重,但在工作中,我獲得相當大的成就感。
你的薪水匹配得上你的工作量嗎?
直到有次與 A 同學聚餐,那時的他已在香港月領 28 萬,聽完我充滿熱情地描述自己的工作後,問到:「 你覺得,你的薪水匹配得上你的工作量嗎? 」
我心想,在台灣入職場幾年、普遍領個 3 萬多的市場,目前應該算還可以吧。
他又說:「你的公司在中國絕對不只給這樣。這樣的 package 實在太低了,還 24 小時 oncall,真不划算。」
我辯駁到:「能找到一份有熱情,薪水還 ok 的工作,已經很難得了好嗎?」
「那你有一定要留在台灣嗎?世界這麼大,你原先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是 30 歲月薪 10 萬、存款 100 萬,以你現在 3 萬多的月薪,你覺得做得到嗎?」
我一時語塞。放眼望去,身邊的朋友好像 30 歲前達到月薪 10 萬的人,真的沒這麼多。那時候領 3 萬多,每個月扣掉房租、生活費,能存下 3000 元就很不錯了,我又對投資理財一竅不通,想光是靠存錢在 8 年內累積 100 萬,根本癡人說夢。
放眼海外市場,為了提高薪資「賭一把」
我左思右想,要存到 100 萬得出奇招,才花了許多心思了解國外的就業市場、需求的人才屬性、發展情勢等,成功取得前往馬來西亞的面試機會,更賭著可能失去 offer 的風險與人資商談許久,硬生生把月薪提到了台幣 10 萬元。那一年我 25 歲,終於有辦法出錢帶家人出國旅遊。
當初設定給自己的目標看似達成了,但除了在工作上盡全力、努力進修之外,我持續關注其他市場和工作機會,在 27 歲那年換到了現職,薪水也透過談判而有了不少提升。在收入顯著提升後,存款一下暴增,相比 8 年前每天省吃儉用才存下的 3000 元,現在即便沒刻意節儉(我也沒特愛花錢,不愛名牌也不太吃大餐),也不影響每個月的存款比例。不過記帳還是必須的,我在月收入破 10 萬後,度過一段萎靡奢華的日子,不僅沒到存到錢,還出現了財務危機,後來仔細記帳做調整,才開始累積存款。
30 歲前夕,我攤開自己的存款帳戶,已經超過 600 萬元。(還扣掉結婚生子育兒等費用。)
不是富二代、沒有名校學歷,你可以怎麼做?
我不是富二代、也沒有驚人學歷,出社會的每份工作除了靠朋友介紹,就是靠主動聯繫的獵頭、人資及自己上心儀公司的網站投履歷。
薪水的漲幅除了靠跳槽(30 歲前換了 4 次,現職待了4年多),主要也是靠自己的工作表現爭取加薪及抽佣。回頭看這一切的經歷,我的反思是:
- 不要侷限自己的職業發展機會,也不要把自己的眼界僅限於台灣。
- 不要怕心儀的職缺與自己的能力不匹配,(我在無管理經驗的情況下,得到在馬來西亞管理14人的業務主管職缺)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 開源比節流重要太多了,但開源之外,也得好好做好長期的財務規劃。
- 想要領高薪、存大錢,要敢賭、也得敢放手,人生不可能什麼都兼得。(我主動約主管談高風險但高報酬的業務獎金制度,將穩定收入變成all or nothing藉此獲得高薪。)
我非名校畢業、沒什麼投資頭腦、也沒有家庭金援,是這樣走過來的。如果我可以,沒道理你不行,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