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與數位的世界日新月異,常有創新的工具或思維,可以直接造成產業的變化,例如:消費者隱私權政策,改變了許多業者賴以為生的「收集數據後優化行銷策略」的行為。還有時不時更動的社群媒體觸及率演算法,或是 Google SEO 的邏輯規範等等,都在行銷人不可控制的範圍。
意思是,即使你在原來的賽道奔跑,會碰到的不只是成效變差這麼單純的問題,而是新工具或新媒體,有可能會一舉超越你原來的行銷渠道,你苦練多年的武功,很可能突然不如一個打進新媒體合作案的新手,或是另一位只是跟上熱潮、選對異業合作的新人。數位行銷的領域一切變化太大,跨職能學習並不是你分心,而是你生存的必須。
想勝任行銷工作,需要學會什麼?
行銷工作百百種,有沒有哪些職能就像同心圓,是必須要學會的?又有什麼技能,像指南針一樣能帶著你不迷路,往對的方向走?我來分享一下自己怎麼做:
1. 談深度:現在不搞懂,以後也得重修的「同心圓」
數位行銷的職能分佈很廣,但想達成的目標是一致的。舉例來說:經營社群的編輯、寫內容的編輯、拍攝及剪接影音的編輯,同樣都要達成最後的目標:創造流量、帶來銷售機會。
所以數據分析、數據洞察的能力絕對是必修。而且在進行數據分析的同時,不要只專注在自己負責的業務上,也要拉高視角,看一下其他同事或整個公司、整體市場上的經營成效或手法,才能觸類旁通、帶來新的思維。從數據表現,再到創意、素材等的質化呈現,都可以記錄下來,做為長期追蹤與觀察的標的。
除了數據研究,還有企畫能力,我觀察到一個好的行銷人,無論是負責哪一項工作,都擁有很好的企畫能力,寄一份 EDM 電子報,會有一個大的主題,從內容、標題、要分群寄給哪些人、挑品到活動設計,都應該有主題性的企畫思維,甚至細緻到色彩的選擇、字體、一直到活動頁或EDM的設計,甚至只是一個小圖示(ICON)都有符合主題性的概念在裡面,這就是行銷人的企畫力,完全可以呈現出專業度以及質感、對品牌的概念,只追求數字表現的行銷人,如果忽略這些細節的進步,那是很可惜的,應該要盡早重修,把這些基本概念補強。
2. 談廣度:愈學愈多,也不會偏掉的「指南針」
當我們愈學愈多,要怎麼確保自己往對的方向走?已經在本身崗位上精益求精的你,如果想在職能上展開更全面的覆蓋,可以從跨媒體或是「非流量」的專業知識開始學習,都有助於你在行銷上,擁有更完整和清楚的概念。
舉例來說:KKday 的行銷渠道比較偏數位行銷,是從流量的角度思考,有自有媒體(Owned Media) 的流量,如社群、內容、影音等等,也有異業合作的流量(Earned Media) ,如部落客、銀行信用卡卡友、數位支付業者、航空公司、媒體流量互導等的合作,還有付費流量(Paid Media)如關鍵字廣告、圖像式廣告、各種行銷自動化廣告等。
而在非流量概念上,則有品牌行銷、公關行銷、會員經營和網站優化等專業知識。可以逐一盤點自己是否具備這些職能,替自己做行銷職能的覆蓋度審核,有基本概念就打勾,盡可能把全部的觀念都搞懂,即便現在的專職角色上無法練習或派上用場,但涉獵愈廣的行銷人,在快速變化的產業環境裡,一旦跨產業或工作轉換,會愈容易存活。
如何習得行銷知識?
以下三種學習都是好辦法,不妨交互運用。
1. 看書或參與線上、線下課程: 行銷相關的書籍或課程真的很多,不妨從自己有興趣的下手,再把上述提及的「指南針」拿出來,檢查自己的行銷專業覆蓋度。
2. 工作中實證: 盡可能在自己負責的任務或工作中,多多爭取跨職能的機會,專案合作也可以,在工作中練習,學得最快也最有效。
3. 找專家或同事來擔任導師: 直接從具備專業背景、或是有實際操作經驗的強者身上學習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