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dy 是以前共事的團隊夥伴,最近離開了現職,思索著幾個新的工作機會,打了電話給我,想問問對他未來職涯的看法與建議。
「你覺得這個在中國當主管的機會好嗎?」我說不錯耶,在不同地方歷練一下滿好的。
「那你覺得留在台灣,到這家知名企業做不同function(職務)好嗎?」我說也很棒,有機會拓展專業領域也滿難得的。
「但我在想,有另一個新創公司做專案的工作,好像也值得試試?」我回答,那也可以試試看,應該也很有挑戰性。
「為什麼你每個機會都說好啊?這樣讓我更難選擇了。」Andy 看起來有點兩難。
我解釋道,「這樣啊,但這是你的人生,你自己的想法應該比我的重要才對。」
「但是,我覺得你走過類似的職涯道路,有你的經驗和建議會更有幫助啊。」 原來,Andy 覺得在職場上要能跳得更高,走得更遠,應該要模仿一些同事或主管的職涯軌跡。這樣看來,我應該要覺得榮幸,起碼自己被認為是值得參考的學習對象。
經他這樣一提,我才想起,年輕時候的我,也曾有這樣的模仿思維。渴望藉此讓自己在職場路上少走點冤枉路,多些被看見的機會。
畢竟,當我們對職涯方向還在摸索、探尋時,若能有個對象可以讓我們想像自己未來的樣子,然後模仿、複製他成功的路徑,確實能讓人在職涯道路上,少些焦慮,看似也會對人生達標多了幾分把握。
但是,這樣的刻意模仿,真的就能讓自己加速成長,在職涯道路上萬無一失嗎?坦白說我也不是那麼確定。
成功的職場前輩走過的路,就是康莊大道嗎?
好多年前,在我還沒有機會帶領團隊時,我很喜歡觀察單位主管是怎麼帶人的。學習他們有哪些專長或經驗,得以在組織中不斷獲得晉升或好評,然後從中模仿他們的行為與作法。這些主管,可能是自己的上層主管們,也可能是不同單位的用人主管們。
有一次,我很欣賞一位屢獲晉升的主管,每次聽他分享如何帶領團隊達成重大目標的作法,都覺得如沐春風,醍醐灌頂。我在想,他有一套人性化團隊管理的哲學,以及不怯場的好口才,實在是我要好好學習的對象。
可是,後來我才知道他嘴上常分享的管理思維,其實跟他實際的帶人作法完全不同。這位主管帶領團隊雖然常有佳績 ,但成員們在達標過程中苦不堪言,也飽受高壓折磨。後來我才體會到,曾認為足以當作人生楷模的對象,並不一定能一直獲得人們的敬重。而且這些人物達到目標的作法,也未必能與自己的價值觀相符。
如果我們看得再仔細一點,商業世界的經營管理,其實也有著相同情況。即使公司營運開始模仿、追隨時下成功企業的經營方式、管理作為,卻也未必能讓組織就此邁向高峰、脫穎而出。因為那些被學習的標竿企業也有受到挑戰,甚至開始走向衰敗的時候。
20 世紀的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 GE),在 1981 年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就任奇異總裁的20年內,他的管理哲學成為業界、學界競相追逐、研究的傳奇典範。我還記得,當時奇異完善的人才發展與接班人計劃,讓奇異享有「CEO 的產出工廠(CEO Factory)」美名,也成為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必修教材。
然而,當威爾許交棒給接班人傑夫.伊梅特(Jeffrey Immelt)之後,這家曾被稱為美國最偉大的企業,卻榮景不再,經營績效不佳,幾位後繼者也難以重振雄風,而各方目前也都還在探討這家百年巨擘跌落神壇的衰退原因。
綜觀企業經營如此,也可以借鏡於個人職涯思考:找到一個所謂的成功人士,然後追隨他的成功方程式,真的就能得到一個想要的成功職涯嗎?
我們必須有所警覺的是,人們看待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的成功,往往只關注故事的結果!儘管那成功的美好與風光確實存在過,但許多看不到的事實,卻可能已經被過度包裝與詮釋,如此才足夠引起我們的憧憬與想像。
只是想提醒,我們在職場上都會有幾位嚮往的前輩,若向他們學習專業經驗與處理問題的思維,一定對工作有所助益。
只是,如果一個人沒有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那麼拷貝再多成功經驗,也只能一直追著他人的背影奔跑,這樣太辛苦了。久而久之,也很有可能忘記如何做好自己的人生選擇,我想,模仿可以當作一個反思的方式,但不需要一直跟著別人的腳步,因為他們要去的地方,不一定是自己的目的地。
平日專心深耕個人的專業,聚焦做好每一件想完成的事情,不忘抬頭直視人生的方向。只要不出賣了自己的初心,就不用害怕走不到成功的終點。若能選好自己的路,踏實向前,逐步走出個人的風格與品牌,每一條路都有成功的希望,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