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天清早我心血來潮,想到早市替太太買些青菜水果,分擔一下家務。不過,我在傳統市場買菜的經驗實在很少,一時也搞不清楚蔬菜的價格到底要多少才算貴還是便宜。
比來比去實在很傷腦筋,最後我決定在一家看起來客人還算不少的菜攤買了幾把青菜,決定在這攤位一次買齊,也省去比價麻煩。老闆可能看我是個沒上過市場的菜鳥,也熱心地為我解說菜的種類與價格。
到了要結帳時,老闆說總共 97 元。當時身上也沒有什麼零錢,只剩百元紙鈔,心想還要讓老闆找 3 元也不太好意思。於是我向老闆說:「那這 100 元給您,請不用找了,也謝謝您教我挑菜喔!」
沒想到老闆卻急忙說:「這怎麼可以?我們不能占客人便宜啦,還是要找你錢的!」說完,他就很快地把要找的零錢放在我手上。我還來不及反應,老闆又說:「一早能跟你這樣的好客人做生意,是我的好運氣。心情好,那就算你 95 元就好,一點點心意,歡迎下次再來喔!」講完,老闆就趕著招呼下一組客人了。
所以,我本來想讓老闆賺 3 元,沒有想到反倒是自己賺了 2 元,還被老闆稱讚是好客人,也賺到了一早的好心情。回家後,跟太太提起這樣的買菜經驗,太太說這老闆真是太會做生意了。
仔細想想的確是!如果用數字成本計算,老闆只用了 2 元就足以讓我下次再回去找他消費,有機會變成長期顧客,這樣真的很會做生意。
但我進一步思考,如果自己當時直接拿 97 元給老闆,會不會後來這樣皆大歡喜的情況,也就不會發生了?
在職場或是生活,我們常有機會與不同的供應商、店家做買賣。不過人們的焦點往往是放在如何與對方談判,以便談出一個對自身更好的價格。很少有人教我們應該如何從「利己」角度轉換到「利他」觀點,與商家建立起超越買賣的關係,設法為彼此創造更大的價值,讓雙方都能互惠。
我想,「獲利」與「讓利」往往也只是一線之間的選擇,有著良善的「利他」動機,才有機會為他人帶來成功,達到最高成就的「利己」。
日本經營之聖的「利他精神」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於 2022 年衰老逝世。他一生白手起家,在 20 多歲創立京瓷公司,以及 50 多歲時創辦日後成為日本第二大電信公司的第二電電(後改名 KDDI),都入選世界 500 強企業。
甚至,他到了近 80 歲時,還被政府力邀重出江湖,拯救當時即將倒閉的日本航空,僅花了一年多時間就轉虧為盈,創造了日航歷史上最高的利潤並重新上市。
許多人都想知道這位經營奇才到底用了什麼傑出的商業策略,有什麼祕訣能一再創造奇跡?卻發現他講最多的經營哲學與心法,只有「利他行善」這個純粹的動機而己。
「所有的成功都是利他之心的福報!」稻盛和夫曾在訪談時談及接手日航的考量,不是思考自己利益,而是看見三個「利他」的行動意義:日航重生才能讓帶給人民日本經濟重建的勇氣、日航重生才能保全企業員工、日航重生才能便利人民。
他始終認為「利他精神」是將以他人為先,自己放後面,才是驅動個人與企業朝順利方向發展的法則。而在他一生的經營成績裡,也多次證明了這個思維模式的成功。
其實「利他心態」不只應用在企業經營上,在工作與生活上也是相同的道理。在工作上,一個願意分享成功經驗,幫助他人成功的人,別人也願意回頭幫助他。一個專注「利己」的人,沒有人會喜歡與之合作。因為利己可以贏一時,利他才可爭千秋,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
「成功的心法並非利己,而是利他」「把一切成功都歸於利他之心」稻盛和夫的道理聽來簡單,但我們活了一輩子,也都不一定能真正地理解與實踐。
我想,這就是一流創業家的經營格局與宏觀視野,也提醒了我們多一些「為他人帶來美好」的思考心態,進入善的循環,為社會帶來更多良善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