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職場上切勿「以和為貴」!說出思考後的真心話,培養商業判斷力、優先獲取晉升!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日前在新創團隊裡,遇到良善的同仁甲,每回我們一起討論案子該做還是不該做時,他總能說出一大堆該做的優點,其間卻穿插了許多不該做的理由,著實讓我摸不著頭緒。

據我所知,主管因為他的回答總是模稜兩可,問了也是白搭,對他的考評總落在中等以下。有天,我忍不住問他:「你分析了這麼多,結論是要做還是不做?」總是等到我咄咄逼問且不耐煩時,才勉強說出真心話,因為他不想得罪人,以和為貴。

久而久之,我發現甲冒著風險說出來的真心話,挺有經驗謀略,我開始有意無意在他主管面前,發揚光大他的意見,漸漸地,他的主管發現他是個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任職了 5 年後,主管才發現他的好,如果沒有我在旁煽風點火,真不知何年何月他才能遇見伯樂。

延伸閱讀:部屬檯面不說,私下意見一堆?主管以為做好溝通,其實員工是不敢開口

「以和為貴」的好聽話,導致組織決策失準

日前因緣際會與新創團隊閒聊,我上心的故事是,討論專案值不值得做,為了符合編輯部 A 同事要執行專案的願望,行銷部 B 同事做了極端大膽的收入預估,只求主管沒有說不的理由。結果如我所料,開銷全花光,收入沒進來,此專案失敗收場。我好奇地追問:「行銷部做極端大膽收入預估的時候,是打從心裡有把握做得到?還是想曚騙過關?」

新創團隊虧損居多,募資艱難,每一分錢都得花在刀口上。也許 B 只是想「以和為貴」,順勢製造一盤和局,讓主管也能扮演許願池的角色。不過,在我看來,如果 B 做了個壓根做不到的收入數字,如果主管 C 的心態是別澆熄員工的熱情,那麼,豈不是大家攜手把錢丟進水裡?

如果我是行銷部員工,我會選擇說出真心話,做出我有把握的獲利(或是虧損)的財務預估,然後我會拉著 A,一起評估執行專案的預期目標,搭配相關的財務預測,然後一起模擬主管 C 的立場,試著做出經營判斷(business judgement,或譯為商業判斷)。結果只有 2 種,雙方有共識;或是雙方沒有共識,上報到主管 C。接著,主管 C 考量 A、B 的意見,再分享自己的看法,結果可能三方取得共識,企業繼續以和為貴;或是沒有共識,暫排除 C 可能有其他天馬行空的看法,最終,主管 C 在 A、B 中擇一,這又是經營判斷。

多方思考後說出真實想法,鍛鍊經營判斷的能力

每個員工要有勇氣說出真心話,確實有可能被同儕或主管打槍,算是大冒險,但千萬不要怕,為了降低被打槍的機率,你會做足功課,多面向思考,研擬真心話的內容,久而久之,你的真心話會愈來愈有料,提出的意見也會愈來愈周延,反之,倘若員工不願冒險說出真心話,只怕也錯過主管看見你實力的機會。

在團隊合作裡,大家更要說出真心話,練習在聽取各方意見後,用公平公正的心態做出維護企業利益的判斷,千萬別陷在混沌不明或誇大不實的資訊裡,做出明顯失誤的決策。就算真心話後的經營判斷,真出了什麼差錯,只好認命,不過,以我過去的經驗,多方共議,確實可大幅降低出錯的機率。

經營判斷法則,常出現在各國法院訴訟的判決裡,主要是用在經理人(或董事)身上,當經理人充分掌握真實資訊,無私地進行經營判斷後做出的決策,法官會合理相信經理人是善意,是為了讓公司取得最佳利益,此法則有助於鼓勵經理人勇於做事,以降低法律對企業經營的負面牽制。

延伸閱讀:老是提當年勇,只會讓部屬厭惡!教練型領導者不會踩的 3 大溝通誤區

雖然我們還沒爬到企業的最頂層,但我們可以在團隊裡預先練習經營判斷。老實說,累積所學所看所思,說出真心話,未必是衝突的導火線,有時一人的真心話,可以補充其他人的不足。當你的真心話,經常點出關鍵,在各個層級的經營判斷上,又經常左右同儕或主管的意見,那麼,企業拔擢晉升的名單上,肯定少不了你。

龔汝沁|現任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整合長及財務長,曾任城邦媒體控股集團總經理及財務長、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協理,具有台灣、美國、中國會計師資格。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攝影 / 賀大新

聽到「寫程式」就關上耳朵?AI 時代下的文科生大機會:3招跨過門檻,從庶務中解放、放大專業

2025-08-24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職場裡,行銷人常被形容為「萬事通」:從貼文、部落格、簡報、影片到活動執行,樣樣都得一手包辦。尤其在小型團隊,策略與執行往往無法切割,導致專業人員的時間被大量瑣碎事務消耗。

這樣的困境,Webbrain AI 共同創辦人 Sofia 再熟悉不過。儘管最有價值的工作是策略規劃,真正耗掉大部分精力的卻是執行細節。她表示,執行端約占到 60%,策略大約僅有 40% 的時間可用。

但當公司決定「全面導入 AI」時,文科背景出身的她,卻發現了另一種可能:Vibe Coding —— 一種讓非工程師也能用自然語言與 AI 協作,完成自動化流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不僅解放了工時,也逐步改變了她與團隊的分工模式。

人人都能用 AI 寫程式!把手動瑣事自動化,解放更多時間給人生要事

談到「寫程式」,許多文科背景的朋友可能就關起耳朵、覺得事不關己。但事實是,有一定比例的「重複性」工作,像是資料複製貼上、報表整理,甚至是客製化郵件發送等「行政庶務」,明明能被自動化解決。

許多人即便有心,卻可能力不從心,一是不知從何下手,二是在實際摸索前,就被「感覺好難」的心理門檻拒之門外。

Sofia 坦言,自己也曾經害怕「數學不好、邏輯差」,加上擔心打擾同事,往往讓她不敢嘗試新工具。不過,AI 就像一位永遠不會翻白眼的同事,不管問題多抽象、簡單,AI 都會耐心回答,甚至協助 debug。「面對 AI 可以放心提問,不用擔心被嘲笑,」。

這種安全感,讓她第一次真正感覺自己能更自在地接觸技術世界。心理障礙的解除,是 Vibe Coding 能在文科人才之間快速傳播的關鍵。因為 當挫折感不再成為阻礙,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語言驅動技術,進一步放大自身專業、更解放工作時間時,就更有機會重新聚焦對自己職涯、人生的要事。

Vibe Coding 不難!克服心理門檻的3心法:從生活中「重複的痛」開始

如果想進一步利用 AI 為自己加值、嘗試 Vibe Coding,但還是有些茫然、恐懼,Sophia 分享了她的 3 個心法:

1. 建立認知:AI 不會翻你白眼,不用怕問笨問題

勇敢嘗試,不要害怕,因為 AI 不會對你翻白眼。不需要擔心自己邏輯或數學不好,因為 AI 在這方面的能力比你強,你可以借助它的力量來達成目標。

2. 找到一個想解決的「具體問題」

從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一個讓你困擾已久的重複性問題開始。當你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並看到成果時,那種成就感會推動你繼續學習。

3. 善用「工具箱」思維:建立自己的組合技

不用急著決定使用哪一個工具,只要跟 AI 說你的問題是什麼,它就會給你具體的建議。你可以將不同的 AI 模型視為工具箱中的不同工具,例如有些 AI 擅長生成文字,有些則擅長寫程式。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你工作需求的工具組合,而不是死守一個工具。

Sophia 指出,擁有工具箱思維讓減少對技術人員的依賴,先自己嘗試完成初版,再與工程師協作完成更完整的版本。遇到無法解決或較複雜的狀況時,再由人類同事出手補強。這種「先 AI、後人工補強」的模式,大幅提高了效率,也讓團隊資源分配更合理。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 裡,Sofia 會帶著你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工具箱:

  • 學會怎麼描述需求,挑對 AI 模型來產出成果
  • 學會用 Google Apps Script、各種小模組,把工作瑣事自動化
  • 實作成果可應用在職場中,包括團購表單、名片掃描小幫手、互動提案網站、導購產品頁面
  • 獲得示範成品,直接套用整理過後的程式碼,小幅修改就能上線

也曾害怕「公司還需要我嗎?」用行動把 AI 焦慮,化為競爭力

AI 的快速普及,也帶來另一種焦慮。Sofia 提到,當她第一次看到 AI 能生成部落格內容時,心中確實浮現過「那還需要我嗎?」的疑慮。

但隨著使用經驗增加,她逐漸理解:AI 幫助的是高重複、低差異的任務,而專業人員真正的價值在於策略思考與溝通;因為 AI 的加入,自己能把更多時間回到策略與溝通上,這才是最能發揮行銷價值的地方。

換言之,AI 不會讓行銷人失去價值,而是迫使專業人才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能與 AI 協作的人,才有機會把焦慮轉化為競爭力。

AI 的角色,正逐步從「工具」走向「同事」。它不一定會取代你的專業,但很可能重塑你的工作方式。關鍵不在於你是否會寫程式,而在於是否願意嘗試,讓 AI 成為團隊的一員。

在這個全新的分工時代,能與 AI 共事的人,將在職場中展現更強的競爭力。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

資料來源:《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數位關鍵字 EP 192. 文組人也能上手的 Vibe Coding!AI 如何協助行銷人員解決重複性工作

繼續閱讀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