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主管要時時觀察身邊這三種人才,並且把握機會跟他們學習,盡可能跟他們交流,因為執行力好、積極度高對他們來說都只是基本,更難得的是做生意的方法,他們真的有掌握。
我也提供一些個人經驗與線索,讓身為主管的你可以參考,平時應該要從哪些面向挖掘這些人才:
1.花錢和投資之前,懂得先想一想的人才,他們算盤撥的比你精
那些會「算」的人才,不是懂得開源,就是懂得節流。以開源來說,倘若是毛利率 10% 的生意,那就是每花 1 元,要多 10 元生意才能夠打平,如果算一算沒辦法,那他們就不會去花這個錢;從節流的角度,如果他們能夠透過各種方式省下 1 元費用,就等於多做 10 元的生意,而且會努力找出可以節省的錢,並立刻停止花費,這兩者都很難得。
想辨識出這種人才,你可以在審核費用的時候問:「請問這個專案配 XXX 贈品,會增加生意嗎? 你預期會增加多少生意呢?」 如果他們算得出一本生意經,就代表有想過,如果對方只說:「欸,就是因為要跟 XXX 競爭,所以我們想要區隔化,這樣才好談生意。」沒有數字跟分析,打迷糊仗帶過,那你就懂了,他們憑直覺,花每一分錢的時候,也不確定能否賺回來。如果今天行業的利潤好、或是本業獲利的基底很厚,有預算就花當然沒問題,但反之,就要看運氣了。
2.自帶流量的生意,往往都是同一批人做出來的
找到生意訣竅、掌握流量密碼後的人才,總是生意一開即中。身為主管的你,只要定期檢視業務報表,往往會發現這些自帶流量的商品或是生意都是同一批人做出來的,因為生意是一整套的思維,一樣通就樣樣通,從一開始戰場的評估與挑選(要從哪個生意下手比較有錢賺?),再來是談判階段的策略與手腕(要拿什麼貨、不拿什麼貨?什麼可以不賺,但可以從別處賺回來?遇到有競爭者的時候該怎麼談?)以及長期布局(如何避免未來的競爭?),一套生意的每個環節都能兼顧到。
主管要多注意那些掌握生意訣竅的人才,因為我們不一定有他們懂特定生意怎麼做、怎麼獲利,當然這跟運氣、機運有一點關係,但也不全然,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把握時機,唯有懂生意的人,才能有這種運氣,我們要緊緊跟隨,不斷跟他們學習與交流。
主管可以觀察部屬開發的商品/生意上架後的流量來源,如果自帶流量的比例很高,自然流量的絕對數字也高,那麼該產品負責人就可以列入人才觀察名單,往往他們後續開發出來的商品或是生意也都是這樣,如果你們的行業不是電商、或是沒有嚴謹的數據追蹤,那麼也可以看行銷花費,如果產品都要靠廣告、行銷費去推動,基本上在行銷費用上就會看出明顯差異。
3.從既有資源中槓桿,是最聰明的人
工作上看過太多例子都是透過既有資產來槓桿出生意,既有資源不一定是有形資產,也有可能是無形資產。例如透過舊客戶滾出新生意、透過公司口碑來建立新的關係而後變現、透過行銷創意的優勢能力得到好商品、與既有的外部夥伴結盟而切入新生意的賽道等等。
相反地,要重新投入資源才能滾出新生意,那就是一切都從零打拼起,浪費了組織本身的優勢能力與既有資源,也沒有全局觀,當資源有限時,甚至要面臨內部競爭。
懂得用既有資源槓桿出新生意的人才,他們不僅可以贏在起跑點,也可以避開你爭我奪的資源競爭,別人的貨底(編註:賣剩下的貨品)或許是你的帶路雞,這在零售與電商產業開啟合作時很常見。在旅遊業、電商生意上,我也觀察不少業務都有這樣的敏銳度,而且對自身資源的掌握度與運用時機,都有自己的一套邏輯思維。
人才很好觀察,看他們做生意/選擇生意戰場的邏輯思維與方法,還有數據報表,其實不用問就知道,他們往往在做生意的時候都會動用舊資源,不管是會員、外部夥伴、內部夥伴,也會做非常多的資料分析,跟憑直覺、靠運氣的業務很不一樣。
以上三種人才的日常觀察分享給身為主管的你,除了看每日業績達成率,還有這些地方可以留意,抓到機會就多多向這樣的人才學習喔!